南京财经大学“和平之声”实践团队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重温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7月15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和平之声”暑期实践团队9名成员怀着沉重的心情进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寻访的形式,深切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感悟历史教训,传承和平使命。
场馆内的无声诉说: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
下午1时,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入口处集合,灰色的建筑主体在晨光中透着肃穆。墙体上镌刻的“300000”数字清晰醒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12月那段不忍卒读的历史。
正式进入展区,一组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塑群令人动容:被日军刺死的父亲、抱着孩子痛哭的母亲、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老人……这些由青铜铸造的雕塑,以扭曲的姿态和痛苦的表情,还原了当年南京市民在屠刀下的绝望。
随后,团队有序进入纪念馆主展区。展馆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昏暗的灯光下,大量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实景复原场景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惨案全景式呈现在眼前。在“南京沦陷”展区,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的影像资料循环播放,画面中倒塌的房屋、逃难的民众让团队成员驻足良久。课本里的文字描述远不及亲眼所见的震撼,这些画面让成员更直观地理解了那段历史的沉重。
展馆内,一处还原当年南京城街景的场景格外引人注意:断壁残垣的房屋、散落的生活用品、墙上斑驳的弹孔,仿佛将人们带回了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冬天。实践团成员们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没有人说话,只有轻轻的脚步声在展厅内回荡。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祁炜宏供图)
在“万人坑”遗址展厅,玻璃地面下层层叠叠的白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剧,部分骨骼上还留有明显的刀痕和弹孔。团队成员自发站成一排,低头默哀一分钟。默哀结束后,团队成员向“万人坑”遗址敬献了白菊。
参观过程中,团队遇见了正在馆内做志愿讲解的一位女士,实践团有幸听到了她的部分讲解,她结合展品,向成员们详细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以及战后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纪念。
在“国际安全区”展区,讲解员指着一组当年国际安全区救助难民的照片说,“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也有很多善良的人们挺身而出,保护了不少中国百姓,他们的义举同样值得铭记。”团队了解了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国际友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故事。1937年12月,拉贝带领一批外国侨民在南京建立安全区,保护了数万名中国平民;魏特琳则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收容妇女儿童,并用日记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份泛黄的《拉贝日记》复印件说,“这些史料是历史的铁证,告诉我们当年的惨剧真实发生过。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和平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展区内陈列的拉贝日记原稿复印件、魏特琳使用过的显微镜等文物,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的坚守。“这些国际友人本可以撤离,但他们选择留下,用勇气与良知为受难者撑起一片避难所。”团队成员、会计学院2024级学生李琪锐说,“这让我想到,正义与善良是跨越国界的。今天我们纪念历史,不仅要铭记仇恨,更要传承这种守护生命、捍卫正义的精神。”

(图为魏特琳雕像 祁炜宏供图)
实践反思: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在纪念馆出口处的和平广场,远处“和平女神”雕塑让许多人驻足。会计学院2024级学生刘珈悦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现在的和平,并且努力守护这份和平。”
下午5时,实践团队结束参观。离开纪念馆时,天空下起了小雨,仿佛在为遇难者垂泪。但团队成员的眼神中没有迷茫,更多的是坚定。正如团队队长、2024级学生金子烨所说:“今天的参观让我们沉重,但也让我们清醒。历史的伤疤不会消失,但它会成为我们前行的铠甲。作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生,我们会带着这份记忆回到校园,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对民族的热爱,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用青春的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
返程途中,成员们围绕参观感受展开热烈讨论。“以前总觉得‘爱国’是抽象的,但今天我明白了。”会计学院2024级学生李子健说,“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认清历史真相后,更懂得珍惜和平、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希望我们能把这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行动,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用青春的奋斗告慰历史,这是爱国。”“参观时,我注意到展馆里有很多关于‘反抗’的故事——有人组织游击队,有人冒死保护同胞,有人记录下日军罪行。这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民族的脊梁也从未弯曲。”会计院2024级学生王心缘说,“作为青年,我们也要有这种不屈的精神,在学习、工作中直面困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和平之声”实践团队还将在暑期前往南京档案馆、拉贝故居等场所继续开展调研,并计划通过线上展览、校园宣讲等形式,向更多青年传递历史记忆与爱国精神。此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完成,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在对话中,历史的光芒照亮了前路,而青年的担当,正成为续写历史的新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合照 祁炜宏供图)
通讯员王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