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川北医学院学子走进遵义三线博物馆:在历史与非遗中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通讯员 王娇)7月15日,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赴贵州遵义“长征医影路,仁心映赤途”实践团队联合川北医学院“艺动青春”美育工作室走进遵义三线博物馆,在探寻三线建设历史足迹的同时,体验扎染与竹编等非遗技艺,通过“历史学习+非遗实践”的方式,深化对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理解,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触摸三线历史,感悟奋斗初心
  遵义三线博物馆坐落于原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旧址,斑驳的厂房砖墙与机器齿轮,无声诉说着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团队成员在沿着“战略决策—建设历程—辉煌成就—精神传承”的脉络,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历史学习。
  “这张泛黄的火车票,记录着1965年上海技术工人奔赴遵义的历程;这台老旧的机床,曾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军用通讯设备……”在“激情岁月”展厅,一件件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还原了三线建设者们“一把铁锹、一顶帐篷”扎根大山的场景。当看到建设者们在零下几度的寒冬里,用冻裂的双手浇筑厂房地基的照片时,队员们动容地说:“他们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工业建设奉献青春,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我们医学生追求的‘医者仁心’有着共通的内核。”
  在“薪火相传”展厅,成员们了解到,曾经的三线工厂如今已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企业,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仍在激励着新一代遵义人。团队指导老师在交流中说:“三线建设者用青春诠释了‘为国担当’,作为医学学子,我们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将来用专业能力守护人民健康。”
    
    图为筑梦团成员与带队老师相互交流三线精神内涵 张丹 摄

  体验非遗技艺,传承匠心文脉
  走出博物馆,团队来到非遗体验区,在当地手艺人的指导下,体验扎染与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扎染环节中,蓝白两色的棉布在同学们手中几经折叠、捆绑、染色,逐渐晕染出独特的花纹。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方巾晾晒在院子里,蓝白花纹在阳光下格外清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竹编体验则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协作。纤细的竹条在手中穿梭游走,时而交叉,时而缠绕,逐渐成型为一个个小巧的竹篮。手艺人告诉大家:“竹编要‘刚柔并济’,就像做人做事,既要有原则,也要懂变通。”
       
       图为筑梦团成员体验扎染过程 张丹 摄

  三线建设者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工业建设的奇迹,非遗手艺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传承了古老的文脉,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更要学会静下心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细作,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此次活动,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团队成员在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与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中,深刻领悟了“奉献”与“坚守”的时代意义。团队将把此次活动中的所学所悟,巧妙融入以后的生活中,在开展健康科普、基层义诊时,不仅传递专业的医学知识,更传承红色基因与匠心精神,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最为绚丽的花朵。
  
 图为筑梦团成员在非遗馆前的合照 张丹 摄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广航学子三下乡:青春普法润渔乡,知行实践助振兴
  • “夏”乡传暖意 实干兴乡村——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茄科耕研助农先锋队”开展暑期“三下乡”
  • 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狮狮顺遂志愿队”——古树调研篇|解码两寺古树,让青春续写守护篇章
  • 广东科技学院赴生态园“非遗筑梦”突击队 | 古法造纸术体验课:当小手遇见千年智慧
  • 大良鱼灯传承人专访
  • 丝路新声 推普筑乡——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寻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 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25“三下乡”实践纪行 | 书香筑梦,青春赋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