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丝路新声 推普筑乡——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寻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 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习近平指出:“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秉持着对敦煌文化的崇敬与传承的使命,2025年7月12日至17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寻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实践团,在于建贵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敦煌之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实践团精心组织,全心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一堂场馆思政课,于历史遗迹间感悟文化自信;借两场理论宣讲,激发青年担当时代重任的热情;经三场文明洗礼,触摸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行四场推普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
  
  青春邂逅千年韵:行走在场馆的思政大课
  
  作为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堂",实践团将思政教育搬进敦煌市博物馆、敦煌印局、敦煌书局,让同学们在文物中读懂历史,在体验中感悟文化。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堂激发文化自信。在敦煌市博物馆,同学们驻足于“经文”“复制石窟”“汉简”“彩色陶俑”前,与千年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是将经文束之高阁,而是要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印局体验让精神文化具像化。在敦煌印局,同学们亲手体验传统刻印工艺,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实物载体。书局研读深化传承理念认知。在敦煌书局,同学们研读敦煌文化典籍,从书页中汲取文化传承的理论养分,为后续的理论宣讲和文化探访奠了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此次行走式思政课程,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激发了青年学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红马驮来丝路梦:时空交织的理论宣讲
  
  在丝路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一匹小红马仿佛穿越时空而来,驮着古老的丝路梦想,引领我们走进一场时空交织的理论宣讲。实践团为深入了解敦煌文化,传播丝路精神,精心筹备,以多元形式让文化与理论深度交融。在场馆学习基础上,实践团开展两场理论宣讲,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让古老的敦煌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深度访谈感悟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化为理论支撑。在莫高里工匠村的首场宣讲中,实践团有幸采访了敦煌彩塑传承人杜永卫的弟子张老师。谈及杜永卫老师时,张老师话语满是敬佩:“杜老师当年放弃稳定工作,投身敦煌彩塑传承,一守便是数十年。”她坦言,如今彩塑艺术传承面临人才稀缺、关注度不足等现实困境,正是杜老师这样的坚守,让技艺得以延续。被问及“何为工匠精神”,张老师沉思片刻后坚定作答:“便是‘择一事,终一生’。就像古代无名工匠,一辈子专注洞窟一塑一画,不问功名,只问初心。”这句话令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无论是莫高窟千年壁画,还是今日手中彩塑雏形,背后都是这份“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守。基于与张老师的深度对话,宣讲员开展了题为“以匠心守初心让敦煌精神永流传”理论宣讲,为后续推普服务中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
  
  丝路文化宣讲拓展视野,古今传承展现时代价值。第二场宣讲中,团队思绪随着小红马的脚步,飘向了那条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在这里宣讲员作了题为“传承丝路文化,弘扬新时代丝路精神”的理论宣讲,从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次命名“丝绸之路”,到古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再到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系统阐释了丝路精神跨越千年的时代价值,为推普工作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丰富素材,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两场宣讲,既是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丝路文化的深度探寻。在古今交融的时空舞台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深厚力量,更深刻理解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为后续的推普实践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丝路文明浸心田:遗迹深处触摸历史经纬
  
  理论学习之后,实践团深入莫高窟、阳关遗址、敦煌古城三处历史文化遗址,在实地探访中验证理论认知,为推普服务积累文化资源。
  
  莫高窟中探寻艺术密码,守正创新基因化为宣传案例。在莫高窟,实践团重点参观北魏第254窟、唐代第45窟等代表性洞窟,系统梳理出不同时期艺术中“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从早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到融合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的唐代彩塑,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厚重底蕴,也为向当地群众宣传敦煌文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阳关遗址见证丝路辉煌,历史故事成为推普重要素材。阳关遗址作为地理坐标与丝路精神的见证,博物馆内展出的汉代陶片与铜箭镞诉说着古关隘的沧桑。实践团成员聆听张骞出使、玄奘西行的历史故事,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古丝路商旅不绝的盛况,这些历史故事也成为推普活动中传播丝路精神的重要素材。
  
  敦煌古城漫步寻古韵,商贸遗迹提供推普历史依据。敦煌古城内,实践团成员漫步于古朴沧桑的城墙下,仿佛听见历史的低语。“银号”遗迹见证了古代金融贸易的发达,让成员们感叹于丝绸之路对敦煌商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些商业遗迹也为向企业宣传丝路商贸精神提供了历史依据。
  
  此次探访,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丝路文明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他们将以青春之名,继续书写丝路文明的新篇章。
  
  推普共筑丝路情:语言搭建乡村振兴桥
  

  星火传音,推普筑乡。在敦煌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语言是连接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实践团在敦煌市沙洲镇古城社区、合水村、敦煌敦垦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及莫高里工匠村,共同开展“推普共筑丝路情”活动,以普通话为媒介,助力乡村振兴。
  
  社区推普传承文化,诗词朗诵展现魅力。沙洲镇古城社区内,推普活动如火如荼。居民们通过朗诵经典诗词、分享丝路故事,不仅提升了普通话水平,更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敦煌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让社区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乡村推普融入旅游,标准发音助农增收。合水村则依托田园风光,将推普融入乡村旅游。村民们用流利的普通话为游客讲解乡村历史与特色农产品,语言成为推广乡村文化、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有力工具,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企业推普提升效能,文化融合拓展市场。敦煌敦垦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内,推普活动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员工们通过普通话培训,提升了沟通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时,将敦煌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与宣传,以语言为纽带拓宽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工匠推普传承技艺,标准语言弘扬精神。莫高里工匠村,工匠们用普通话交流技艺心得,分享创作故事,让传统彩塑技艺焕发新生。推普活动不仅促进了技艺传承,更让工匠精神与敦煌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丝路新声·推普筑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堂场馆里的思政课、两场小红马理论宣讲、三场丝路文明的洗礼与四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活动,同学们不仅在千年文物前感悟文化自信,在工匠传承中体悟专业精神,在历史遗迹里触摸丝路辉煌,更在推普实践中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次敦煌之行,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度体验,更是青年一代文化自信与历史担当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这些青年学子将把在敦煌汲取的文化力量转化为前行动力,继续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青春智慧,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寻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实践团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丝路新声 推普筑乡——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寻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 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
  • 沂蒙星火映青春:山大“沭火新光”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山东理工大学“赤帜领航莱西行”实践调研团参观莱西市七星河村
  • 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大学生赴光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南财学子三下乡:探索阿城太平村黏玉米的乡村振兴之路
  • 安工学子走进丽豪社区 国防建设宣讲点燃儿童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