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城市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机制,提升青年学生应对复杂水务问题的综合能力,7月24日,河海大学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持续开展广州片区调研,聚焦沙坑涌与大源街涌两条典型城区河流,围绕河涌水质监测、污染源排查与数据上报等多个环节,开展全流程巡查实践。

巡河实景图 宋天浩摄
调研伊始,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前广州水务部门对重点河涌的动态预警机制——依托水质监测系统,根据实时水质等级(从一级优至六级劣)对各河段进行预警调度。其中,达到五级及六级的河段需及时派员实地巡查,并依程序开展氨氮检测、图像采集、问题上报、闭环处理等工作。实践团同步学习了该系统在197条重点关注河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及调度逻辑,为后续实操打下基础。

团队成员实地勘察河涌情况 宋天浩摄
实地巡河过程中,成员们分组对沙坑涌、大源街涌多个预警点位展开逐段排查,通过比对河涌颜色、嗅闻气味、查找周边排水口及可疑排污源等方式,初步判定水质状况。团队在现场使用氨氮比色卡进行快速检测:取水、静置、比对,一气呵成。闭塞结果显示,部分区域氨氮浓度超过5mg/L,显示水体存在明显污染,需及时上报并附详细现场描述。对发现的垃圾堆积、黑水回流、可疑排污口等问题,团队成员使用定位与拍照功能将问题同步上传至河涌管理系统平台,供后续职能部门进行跟进与整治。

氨氮率检测的比色卡 宋天浩摄
调研团通过氨氮指标监测与沿线点位排查,发现部分河段存在水体黑臭、水质浑浊、管口返黑、水面漂浮垃圾等典型问题。其中,大源街涌某段支流出现氨氮浓度超标(超过5mg/L),伴随可疑管口长时间排水、周边有混接现象,表明仍存在未彻底截污的源头排口。另有区域存在排水管道破损、渗漏及河边垃圾违章堆放等情况,不仅影响水体自净,也给监管与治理增加负担。

存在污水逆流迹象的发黑管口 宋天浩摄
结合现场走访和与管理人员交流,调研团分析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部分老旧社区改造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源头截污效果有限;二是监管体系尚存盲点,河涌众多、支流复杂,技术手段覆盖不足,存在隐性排污未被及时发现的问题;三是市民环境意识参差不齐,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仍未完全杜绝,社区共治机制亟待加强。

已影响排水与水体通畅的堆积垃圾 宋天浩摄
针对今日在沙坑涌与大源街涌巡查中发现的氨氮超标、管口返黑、垃圾堆积等典型问题,实践团结合实地观察和前期资料研读,提出以下三方面有现实操作基础的改进建议:
首先,在监测手段方面,建议推广便携式试纸+图像记录联动上报机制。当前的氨氮比色卡检测成本低、便于操作,若能搭配一个简易的APP或微信小程序,通过拍照自动上传浓度判断及点位信息,即可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提升问题追踪效率,推动河涌日常巡查常态化、系统化。
其次,在源头排污监管方面,可以建立“重点河段+异常回访”机制,由村居或社区环保志愿者协同街道水务人员,对重复出现问题的支流管口定期开展简化版“回头看”,追踪可疑混接或渗漏源点。通过人工判断+经验排查,也能有效弥补现阶段信息化短板。
第三,在公众参与方面,实践团建议探索“河涌义务监督员”制度,由高校学生与街道联动,定期开展社区宣讲、污染点位标注实践等志愿活动,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形成“发现问题—共同监督—主动整改”的基层治理闭环。

存在问题的河涌 宋天浩摄
这些建议不依赖大规模资金投入和复杂系统,而是以现有工具为基础,强调制度协同、公众动员与学生参与,在技术和社会两端建立低成本、高响应、可持续的智慧防控机制。
正如一位团队成员所言:“每一次实地探查、每一组数据比对,背后都是对城市水体生命健康状况的体检问诊,更是我们未来肩负水利使命的真实缩影。”巡河不仅是一次观察之行,更是一次问题意识的唤醒。作为水利青年,唯有脚踏实地、深入一线,才能在实景之间构建起真正属于新时代水利人的“问题地图”。未来,调研团还将继续深入一线开展实践,探究水环境系统性治理的逻辑与挑战,用脚步丈量生态变化,用专业回应时代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