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侨批是华侨华人历史的重要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一纸侨批,两地相思;银信合封,家国同脉。如何让无言的世界记忆遗产“活”起来,成为侨乡发展、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2025年7月23日,莆田学院“侨见新声”实践队深入百年侨乡泉州,围绕侨乡历史、爱国爱乡、家风美德、文化传承故事、侨批保护利用等多方面内容,用数字光影诠释“一诺千钧”的精神传承,解读赓续文化根脉的时代密码。
一、墨香未绝:一字一句,连起两岸三代人
2025年,是中国“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12周年。而这一年,也是姜明典老先生写侨信的第58年。
作为“最后的代书先生”,姜明典的足迹遍布晋江、石狮的大小村落,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离散与悲欢。这些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故事、见证了一代代华侨异国他乡创业史的侨信如今被装进档案里,存入博物馆。
二、古厝不语:一砖一瓦,镌刻下南洋万里情
告别姜老,实践队转赴侨乡文化名村石狮华山村。成片的百年侨厝静静矗立,红砖墙嵌着异域风情的彩色瓷砖,罗马柱撑起闽南式燕尾脊。学生们穿行在幽深巷陌,指尖抚过门楣上精雕的“南阳衍派”“陇西传芳”,如同翻阅一部部无字的家族史诗。
华山村现存闽南传统大厝41处、番仔楼7处、石头房29处。为加快保护传统文化、华侨文化遗存,华山村以爱国爱侨及家风家训传承为主题,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在华山村古民居家风家训馆里,一言一字润物细无声,“家国”在亲情血脉中绵延不断,同学们驻足其中,感悟老一辈海外侨胞艰辛的创业史和深沉的家国情。
三、归侨同心:飘洋过海,栉风沐雨建设侨乡
泉州市双阳街道南山社区是是海内外著名的“峇厘村”。实践队走进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示馆,了解农场的发展历程、文化特色及华侨群体的生活情况。
在社区“侨情调解室”“邻里公共文化空间”,团队成员与归侨侨眷、社工服务志愿者进行交谈,体验了全国首个侨乡特色AI助手“小侨”。当印尼归侨的古早味咖啡香融入数字服务,南山村这座承载着六百多年侨乡记忆的闽南社区正焕发新生。
四、数智向新:跨越代际,侨批文化破界新生
在泉州侨批馆及鲤城区侨批馆,同学们将笔触镜头对准“信、银、人、路”,通过文物实证与场景活化,感知真实可触的侨批文化记忆。
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前侨批传承保护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沉浸式展览及互动活动让文字跃然纸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侨批得到更好的留存和保护。未来将借助AI等前沿科技,推动科技与人文交融碰撞,激发侨批文化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刺桐如旧,余韵悠长。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侨见新声”实践队录制整理口述史档案约2万余字,借助信息化技术,扫描、识别侨批内容42封,采集侨厝外景内貌影像资料120余张。后续团队将从侨批的历史背景、内容分类、书写格式及其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侨批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的关联。同时利用短视频、文创设计等,“云”上续写侨批文化的故事,推动侨批文化代际传承。
通讯员蔡雅煌庄湘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