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并探索其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重塑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的“传承文化,赓续薪火”团队成员们于2025年7月赴邓州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了郑州大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主题。
在豫西南的邓州大地上,矗立着一座朴素而庄严的建筑——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有着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这里展陈的或许只是寻常物件,却承载着一个民族最为崇高的价值追求。当我们步入这座展览馆时,时间仿佛凝固在雷锋那个火热的年代,而雷锋精神却穿越时空,在邓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恰好与雷锋同在一个部队。他们亲眼目睹了雷锋的一言一行,亲身感受了雷锋精神的力量。退伍返乡后,这些雷锋的战友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誓言"脱下军装还是兵,岗位变换志不移"。四十余载寒来暑往,这支没有编制、没有报酬的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个营发展到现在的20个营,成员超过一万三千人。展览馆正是为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而建,它如同一部立体的史诗,向世人诉说着平凡人如何以不平凡的坚持,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展览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整体造型简洁大方,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雷锋精神的炽热与纯粹。入口处"雷锋团"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向每位来访者发出无声的召唤。馆内展区分为"光辉的一生""永恒的精神""薪火相传"等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了雷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以及邓州编外雷锋团数十年来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那些已经泛黄的日记本、修补过的工作服、简陋的生活用品,无不诉说着一个真理: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源于朴素。团队成员参观时无不感叹于当时年代的艰辛和雷锋精神的伟大。
尤为动人的是展览馆对"编外雷锋团"成员事迹的展示。这里有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雷锋营"营长,有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普通农妇,有在洪水中勇救群众的退伍军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不追求名利,只求问心无愧。展览馆巧妙地将个人小故事与国家大历史交织在一起,让参观者看到,雷锋精神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无数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中熠熠生辉。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雷锋不只是课本上的英雄,他可以是我的邻居,我的朋友,甚至——可以是我自己。"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基地,自建成以来,接待了无数前来学习的各界人士。馆内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详实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邓州编外雷锋团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感人历程。实践团的大学生们一进入展览馆,便被浓厚的红色氛围所感染。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仔细参观了每一个展厅,认真聆听雷锋的故事,被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在参观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对雷锋的成长经历、工作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深刻体会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此次活动的开展,也正是郑州大学学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熏陶,这不仅是一次深入了解历史感受革命传统的旅行,更是一次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通讯员 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