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底色。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7月8日至10日,山东农业大学“爱国奋斗者联盟”实践团队一行9人,奔赴泰安多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串联烈士陵园瞻仰、红色展厅参观、非遗直播、政企校研讨、青少年调研及分层教学等环节,旨在以沉浸式、互动性实践,深化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激活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助力青少年成长与乡村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7月8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来到泰安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雕塑前,团队成员整齐列队,瞻仰革命先辈群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雕塑上,先辈们奋勇抗争的姿态愈发清晰,“看到这些雕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团队成员驻足凝视,在交流中传递着对先烈的敬重与追思。此次瞻仰,不仅为实践活动奠定厚重的爱国主义基调,更让成员们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中,深刻理解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每一尊雕塑背后,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传承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图 1 实践团队在泰安烈士陵园雕塑前合影。于佳媚 供图
当日下午,团队走进红色文化展厅参观,珍贵的史料、泛黄的照片,串联起泰安本地的红色记忆。随后,围绕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石传说”,团队开启直播活动。镜头前,成员们以故事为载体,生动拆解传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爱国精神,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融合。“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从本土故事里汲取爱国养分。”团队成员面对镜头,道出直播初衷。当直播数据不断跳动,众多网友在线互动,团队知道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借由网络播撒。本次直播引得上千人观看,在专业人员解答和队员的协助下,更多人了解了“拓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证调研的实时性,团队当晚召开小组会议,复盘当日行程、梳理次日与当地领导交流要点,为后续实践精准蓄力。
图 2 团队开展直播讲述“白马石传说”。刘嘉锋 供图
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与当地领导在会议室展开讨论。领导围绕乡村红色文化传承现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痛点与破局路径等内容,为团队答疑解惑。“乡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沃土,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用孩子听得懂、能共情的方式讲好故事,让爱国教育‘接地气’‘冒热气’。”领导结合乡村实际的建议,为团队实践指明方向。交流结束后,团队迅速分工,结合领导指导与前期调研,完善后续调研问卷与分层教学方案,力求让实践更贴合乡村青少年需求。
图 3 团队与当地领导展开讨论。石佳颖 供图
下午,实践团队举办主题宣讲,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乡村热土展宏图”为主旨,向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与村民,阐释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关联。随后,调研环节正式启动。在活动现场,团队成员手持问卷,蹲下身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你知道身边有哪些红色故事呀?”“平时喜欢通过啥方式了解爱国知识?” 亲切的提问,让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逐渐打开话匣子。调研数据显示:部分孩子对本土红色故事知晓较少,但超八成孩子对短视频、实地参观、情景演绎等实践体验类学习形式兴趣浓厚——这一结果,为后续分层教学提供清晰的针对性依据,也让团队明确“活化”红色资源的实践方向。
7月10日,实践团队开启教学互动环节。先是集体教学,成员们围绕泰安本地革命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穿插情景模拟的生动案例讲解,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爱国情怀。当讲到本土英雄守护家园的片段时,“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英雄故事!”课堂上,孩子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成为知识传递实效的最佳注脚。
集体教学后,团队依据调研结果启动分层行动:分组讨论区,对红色文化兴趣浓厚的孩子围坐一起,分享自己知道的英雄事迹,在思想碰撞中拓宽认知;一对一指导桌前,成员针对知识掌握薄弱的孩子,以故事接龙、趣味问答等形式,耐心答疑、补充讲解。“哥哥姐姐讲的故事可有意思啦,我以后也要当爱国小先锋!”参与教学的孩子攥紧小拳头,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道。
图 4 团队成员一对一为孩子解疑答惑。于佳媚 供图
三天实践,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山东农业大学“爱国奋斗者联盟”以红色教育为脉络,从烈士陵园的追思缅怀,到政企校协同的调研交流,再到贴合需求的分层教学,不仅达成“深化青少年爱国认知、激活乡村红色资源”的实践目标,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爱国报国的种子。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是走出校园“象牙塔”,直面乡村教育需求、锤炼社会调研与教育服务能力的契机;于乡村青少年而言,是打开红色文化视野、树立爱国理想的窗口。这场实践,书写着高校学子投身“三下乡”、助力乡村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篇章,更让红色基因在青春互动中,实现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当青春力量与红色文化交织,乡村爱国主义教育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新的精彩。
队员:刘亚楠、刘嘉锋、于佳媚、袁浩阳、刘书轩、张永志、石佳颖、于泽霖、赵佳琪、杨非凡
(通讯员 于佳媚 刘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