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驭风者联盟”社会实践队前往资阳,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大气科学专业优势,队员们将课堂所学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主题,用科学知识为乡村发展注入“气象动能”,在田间地头播撒科学种子,在与群众的近距离互动中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观柑桔产业园:用气象“慧眼”解码作物生长密码
队员们从资阳市雁江区长寿柑桔协会出发,同相关院校合作,一同前往柑桔实践基地。队员们深入田间,听协会会长的介绍。了解到了柑桔的品种,管理方式以及售卖途径等。一起探讨天气对柑桔施肥的影响和虫害对柑桔的影响,会长还亲切地告知队员一些柑桔的小知识,例如橘子果肉上的白色的筋络是对人体有益的。一片绿叶知气候,一颗柑桔见科学。走出产业园,队员们更懂气象与农业的“血脉相连”,也更明肩上责任——让专业知识真正扎根土地,护航丰收。
(团队参观柑桔园,团队在长寿柑桔协会与协会会长合照)
观云测雨学真章:走进气象站,触摸“天气预报”的诞生地
随后队员们前往了资阳市气象局。在气象站的参观中,队员们重点聚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气象观测数据应用两大领域,开启了一场“观天识雨”的深度实践。
在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站长详细介绍了人工增雨、防雹等作业的原理,例如催化剂如何影响云层微物理过程,志愿者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结合课堂所学追问“不同云层条件下的作业时机选择”“人工干预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边界”等专业问题,亲身感受科技如何“调风遣雨”,为农业抗旱、防灾减灾提供支撑。而在数据观测区,密密麻麻的监测设备与实时更新的气象数据则让大家驻足良久。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要素的实时采集,降水、辐射等数据的长期积累与分析……志愿者们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变化曲线,深刻理解了这些“无声的数据”正是天气预报的基石,也是服务农业生产、城市运行的重要依据。
原来人工增雨不是‘呼风唤雨’的魔法,而是基于科学观测的精准调控;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藏着保障民生的大学问。此次实践让抽象的气象理论落地生根,也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气象在服务社会中的实用价值。
(团队在资阳市气象局参观合照,团队在资阳市气象局合照)
聚焦气象减灾:科普宣传让安全意识扎根社区
参观完气象局后,队员们前往狮子山社区天悦小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活动。“暴雨红色预警发布时,应该怎么做?”“雷电天气能在树下躲雨吗?”狮子山社区的活动现场,一连串接地气的气象问题引发小朋友踊跃参与,这是大气科学学院队员们设计的“答题赢套圈”互动环节——只要答对气象防灾问题,就能获得套圈资格,瞄准远处的可爱玩偶发起挑战。
活动中,志愿者们结合社区常见的暴雨、雷电等灾害类型,准备了50余道问答题目,从预警信号含义到具体避险措施,覆盖日常防灾的方方面面。小朋友们抱着“赢奖品”的期待积极回答,大人们也积极回答问题赢得套圈,答对题目的居民手握套圈时的专注,套中奖品后的欢呼,让原本严肃的防灾知识在轻松氛围中被牢牢记住。
(团队在狮子山社区与参加者合照)
社区问卷“听民声”:气象防灾需求调研走进居民生活
次日,队员们前往狮子山社区天悦小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问卷调查。在活动现场,大气科学学院的志愿者们手持气象防灾减灾调查问卷,与居民们面对面交流。问卷围绕“日常关注气象灾害是通过什么途径”“是否了解小区的紧急避险场所”等问题设计,既包含基础防灾认知的摸底,也聚焦居民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
问卷不只是收集数据,更是倾听居民心声的过程。通过这份“接地气”的调研,团队不仅摸清了社区在气象防灾中的认知盲区和需求痛点,更搭建起专业服务与民生需求之间的“连心桥”,为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助力社区防灾减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团队在狮子山社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问卷调查)
从柑橘产业园里气象与作物生长的“共生密码”,到气象站中人工影响天气与观测数据的“科学具象”,再到社区里防灾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无缝衔接”,大气科学学院志愿者的三下乡之路,始终围绕“让专业扎根大地、用科学服务民生”的初心。田间地头的观察让理论照进现实,气象站的实践让数据有了温度,社区的宣讲让知识接上地气——这一路的探索,不仅让志愿者们深刻理解了大气科学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中的实用价值,更让“服务社会”的信念从课堂延伸到基层。未来,这份将专业与民生相连的热忱,将继续指引他们把气象科学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