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同悟精神力量 共话精神传承——石河子大学三下乡与塔里木大学三下乡团队交流学习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刘嘉钰

2025年7月8日,石河子大学保卫部赴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正在军垦第一连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恰逢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学走进乡土乡村 致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到访。两所高校学子在这片承载着屯垦记忆的土地上相聚,共同体验军垦文化,让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在交流中碰撞出璀璨火花。“早就听说军垦第一连藏着太多屯垦故事,这次特意带着队员来学习,没想到还能和石河子大学的同学们深入交流!”塔里木大学队长看着军垦第一连木犁大门,难掩兴奋。石河子大学团队早已备好实践手册热情邀请塔里木大学团队成员一起参观、体验当年兵团战士的生活。


(图为两校实践团全体成员与小朋友合影 马丽雅睿供图)

参观学习,悟精神。

两支团队一起走进陈列室,参观军垦十宝。团队成员张嘉欣介绍道:“当年没有铁铜等材料建造农具,战士们将枪部零件融化后铸成坎土曼,镐等工具,军垦战士们就是靠这个,在盐碱地里种出了第一片棉田。”塔里木大学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塔里木沙漠里的胡杨,靠的也是这种坚韧——单棵树或许弱小,但一片林就能挡住风沙,就像兵团人团结在一起才有力量。”

小礼堂后墙是“军垦创业老照片纪念墙”,这是一面由95幅老照片组成的历史画卷,围绕围绕“屯垦成边”主题,按照“屯垦篇、成边篇、学习篇、文化篇、生活篇”等内容,以点带面地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卓绝而又豪迈乐观的创业生活。:“这里有军屋第一连首任连长和战友们的珍贵留影,这里有刀耕火种、挖穴容身的真实纪录,这里有‘紧张团结’的全民皆兵的时代写照,这里有政治挂帅、思想工作第一的历史记忆”团队成员沈璐向大家介绍道。看到这些老照片,仿佛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还有屯垦英雄的音容常在,精神永恒。“我们也带来了胡杨的故事!”塔里木大学团队成员拿出照片。沙漠深处,枯死的胡杨树干依然保持着站立的姿态,树下却冒出了新的幼苗。“这棵树被风沙吹到,却还能发出新芽。”他指着照片,“就像兵团精神,不管过多少年,总能在年轻人心里生根发芽。

经过铁锁桥,走进地窝子旧址。昏暗的土屋里,煤油灯、补丁被褥与坎土曼还原着当年的艰苦环境。“1955年冬天,37名战士挤在这里,靠互相匀口粮、用身体焐热冻僵的农具挺过寒冬。”石河子大学队员夏玉玲补充道,“正是这样的坚守,让戈壁首次长出了冬小麦。”塔里木大学团队成员轻抚土墙:“这让我想起爷爷种胡杨的故事——他说胡杨能在沙缝里扎根,靠的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和兵团战士太像了!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地窝子内部情况 刘嘉钰 供图)

军垦课堂,传精神。

军垦课堂交流会上,两校实践团成员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心得、精神传承,青年责任、活动组织、新媒体技术等话题畅谈理想心得,分享各自的实践心得。队长刘嘉钰感悟道:“在军垦第一连的实践中,我触摸到了戈壁变绿洲的奇迹。看着锈迹斑斑的坎土曼、土坯垒成的地窝子,仿佛看到老一辈军垦战士顶风沙、饮雪水的身影。他们用“一手持枪一手持镐”的信念,在荒滩上种出粮田、建起家园。通过亲身实践,我明白“兵团精神”不是口号,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坚韧。如今的良田万顷,是前辈们用血汗浇灌的成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接过接力棒,把这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石河子大学队员还分享了军垦战士屯垦故事,讲述戈壁荒滩变为万亩良田的奇迹故事;塔里木大学队员则分享了他们在沙漠边缘种植胡杨的经历,讲述着如何像胡杨一样“抱团生长”,抵御风沙。“兵团精神是‘铸剑为犁’的担当,胡杨精神是‘三千年不倒’的坚韧,本质上都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团队成员马丽雅睿总结引发两支团队成员共鸣。


(图为两校全体成员互相交流学习 马丽雅睿供图)

 创意体验,促交流。

石河子大学团队邀请塔里木大学实践团队体验了漆扇活动,以漆扇搭建了一场充满文化温度的交流盛宴。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大家调和漆色:“你看,这朱红加一点藤黄,就能调出戈壁落日的暖调”“试试用螺钿碎料点缀,像不像草原上的星星?”简单的话语里,藏着石河子人对地域风光的细腻感知。大家围坐一起,有人专注于在扇面勾勒天山轮廓,有人偏爱用漆料晕染沙漠肌理,也有人大胆将现代图案与传统漆艺结合。过程中,笑声与讨论声不断:“你这配色让我想起了塔里木沙漠里的胡杨”“原来漆料干了会变色,太神奇了”……两支团队成员,因共同的创作体验渐渐熟络,分享着各自对美、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带着独一无二的漆扇离场。


(图为两校实践团成员体验漆扇 马丽雅睿 供图)

此次偶遇虽短暂,却让两校学子深刻体会到胡杨精神与兵团精神的共通之处。不管是胡杨扎根沙漠,还是兵团屯垦戈壁,都是在给这片土地添希望。临近尾声,两校学子在“军垦第一连”木犁大门前合影。团队成员齐声喊出口号,“传承兵团精神,胡杨精神,我们在路上,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续写新篇。这次交流让两支团队对两种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两种精神早已融入新疆的血脉,团队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双方团队已约定后续通过线上平台继续分享实践成果,让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在青年学子中持续传承发扬。

戈壁滩上的红柳正抽出新绿,两校同学建的共享文件夹里,已经上传了第一批照片和笔记,就像当年的军垦战士们用铁锹和坎土曼共同开垦这片土地。今天的年轻人,正以知识为犁,在红色的土壤里播撒新的希望。这场军垦旧址的邂逅,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实践交流——当两所大学的青春力量在历史的坐标上相遇,便注定会生长出跨越地域的情谊,让兵团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远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文字:刘嘉钰

图片:刘嘉钰 马丽雅睿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