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以象寓意,剪纸凭借其丰富的造型与细致的工艺在中华大地上遍地生花。红河州开远的土地上,也有一群人守护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青翼实践团走进开远市文联剪纸艺术团,体验剪纸技艺的魅力,了解文化传承的现状,与传统对话,与文化交流。
南正街105号民居
一、与剪纸的初遇
走进南正街105号民居,木制建筑的气息扑面而来。剪纸“藏”在南正街一间朴素的民居里,又盖上一分神秘的面纱。书籍杂志不缺对剪纸的介绍,作为非遗的代表技艺,剪纸对中国人来说虽未都见其真面目,至少也是耳熟能详。
但当我们真正见到非遗传承人和她的作品时,仍是颇有感触。董老师已年入花甲,但在剪纸的故事上却能侃侃而谈,从五牛图到十二生肖,从手掌大小到四尺有余的剪纸,穿过作品我看见老师眼里的光芒。
老师为成员讲解剪纸作品
二、剪纸的“前世今生”
在聆听一段时间的讲解后,我们对剪纸的技术与表现方式初有了解,但当“谷子”这个词从老师口中吐出时,不免惊讶。“谷子”正是现在年轻人追求喜爱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我想把剪好的剪纸放进谷子里,这样年轻人也喜欢,我们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剪纸”,随后董老师从手机壳里拿出来一个精巧的“哪吒”,又让我们眼前一亮。传统节气、核心价值观、冬奥会、抗疫故事,甚至热门的影视作品都在剪纸人手里被玩出花来。
手工制作“哪吒”剪纸
三、传递的绣花剪
在一同参观完展馆里的作品后,实践团成员在另外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剪纸技艺。红纸置于砧板之上,刻刀轻落,再用力深入,刀刃划过宣纸,留下流畅的线条。老师手下的红纸转瞬间成为灵动的生肖,但我们手里的生肖却是多有毛边。
这是时间走过留下的沉淀痕迹,稳如磐石的双手是无数日夜细心的琢磨。“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谁知熟手的背后,是几多时的雕琢;谁知绣花剪的传递,是几代人的辛勤。
老师示范剪纸过程
四、传承道路坎坷
成员们都完成剪纸体验作品后,我们随老师来到工作室唠起剪纸的故事。在长达一小时的谈话中,被谈论到最多的词就是“传承”。开远市文联剪纸艺术团如今只有不到二十个人,最年轻的老师也已是中年,年轻人常有体验,却无人愿意一心传承技艺。
“其实我不喜欢听到‘非遗’,每次提到这个词就有些伤感。‘遗’是什么意思?遗忘,说明大家已经在忘记这门传统技术了。”我坐在老师的身边,看见她眼里闪烁的泪花。
“如果有一天,你们能在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项目剪纸能用进来,那剪纸又被更多人知道,那我做的一切也都值得了。”朴素的一句话,却传递了传承道路上的艰苦坎坷。
老师讲述和剪纸的故事
五、剪纸的未来道路
茫茫大雪何为年,红纸窗上现年味;红纸印刻回忆事,述说神话讲家常;身后剪纸鼓士气,眼前窗花展新颜;欲问剪纸何从去,摇头不知前方路。当剪纸悄然消失在中国人家的居所里,只有博物馆中将褪色的文化黯然失色,我们还有很多要去考虑。我们是否能用剪纸周边唤醒文化传承,是否能用互联网创新推动传统现代化,是否能让古老的技术年轻起来,未来的道路坎坷,但还有一批人在背后推动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