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寻根”管仲故里: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在颍上解锁千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赴阜阳颍上探索“管仲文化”小分队
  
  盛夏的皖北平原,热浪蒸腾中却涌动着一股求索的激情。7月15日至19日,一支来自某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的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阜阳颍上这片被千年时光浸润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对管仲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他们穿行于古老街巷与阡陌村落之间,试图从这位春秋名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磅礴智慧中,汲取滋养当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触摸历史肌理:文化遗存中的管仲印记
  团队成员首站便踏入颍上县城的管鲍祠。这座为纪念管仲与其知己鲍叔牙而建的祠堂,承载着千古流传的“管鲍之交”。在青砖灰瓦与苍松翠柏的掩映下,队员们仔细研读碑刻铭文,聆听专业讲解员娓娓道来管仲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的传奇故事,感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理念穿越时空的震撼力。
  随后,实践团队行走在颍上精心打造的“管仲老街”。这里并非单纯的仿古商业街,而成为管仲思想活态呈现的公共空间。刻有《管子》格言的景观石随处可见,讲述管仲轶事的文化墙绘生动鲜活。队员们驻足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巨幅石刻前,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热烈讨论着管仲以“四维”为纲重塑齐国道德秩序的思想,及其对今日涵养文明乡风、构建和谐乡村的启迪意义。
  对话古今智慧:专家解读与乡野实践的交响
  为深化理解,团队专程拜访了颍上地方文史专家。专家指出,管仲思想中蕴含的务实精神——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观、“相地而衰征”的早期经济调控理念,以及“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社会管理智慧,与当下乡村振兴中强调的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等核心要义存在深刻的历史呼应。专家的解读为队员们打开了从古籍文献通往现实乡村的思考通道。
  带着这份思想启迪,团队深入颍上乡村腹地。在耿棚镇某生态农业合作社,他们目睹了当地如何巧妙运用管仲“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的农本思想,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与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让土地生金,更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合作社负责人感慨:“老祖宗说的‘仓廪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产业兴。产业根基打牢了,老百姓口袋鼓了,乡村的‘礼节’和文明自然就上去了!”这份来自田野的朴素认知,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古老智慧在黄土地上的蓬勃生命力。
  活化转化探索:让千年智慧照进现实
  如何让沉睡于典籍中的管仲智慧,真正转化为驱动颍上乡村发展的动能?这是团队此行思考的核心命题。在颍上县文旅部门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队员们结合几日见闻,积极建言献策:
  1.文旅融合新表达: 建议深挖“管鲍之交”这一极具情感张力的文化IP,设计互动性强的研学课程与沉浸式体验项目,将管仲老街、管鲍祠等节点串联成有深度的文化体验线路,打造颍上独特的文化地标。
  2.乡村治理新思路: 提议提炼管仲“四维”思想中的精华,结合村规民约修订,融入“新时代乡贤”评选、“好家风好家训”传承等活动,探索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模式。
  3.产业赋能新路径: 鼓励将管仲重视工商业的思想精髓,应用于支持乡村电商、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等领域,尤其关注培养懂文化、善经营的本土青年人才,为乡村产业注入文化灵魂和创新活力。
  青春感悟:在田野中读懂“国之大者”
  实践队员小王在调研日记中深情写道:“站在管鲍祠前,触摸那些冰冷的石碑,耳边回响的却是管仲两千多年前关于富国、强兵、安民的灼见。在老乡的炕头,在合作社的车间,我忽然懂了,那些写在书上的‘民本’、‘务实’,原来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管仲这样的大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荣幸。”
  颍上之行虽短,却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管仲思想体系的认知深化,更有对文化何以赋能乡村、智慧如何穿越时空服务当下的深刻体悟。当一群年轻的身影,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求索之心,俯身于孕育了先贤智慧的乡土大地时,古老颍上管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正被赋予更加澎湃的青春动能与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