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传承“徽韵”​文化:安徽理工大学赴黄山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传承徽韵”文化调研团

       1.入枕江南梦,人在画中游
  6月25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传承徽韵”文化调研团走进黟县西递村,通过实地探访古建筑、体验非遗技艺,深入调研徽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年间,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座、牌坊1座,其粉墙黛瓦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徽派建筑典范,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实践团成员穿梭于青石板巷弄间,实地考察了敬爱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标志性建筑,近距离观察木雕窗棂的“渔樵耕读”纹样、石雕门楼的祥云瑞兽等细节,感受徽州工匠的技艺传承。
  据村内讲解员介绍,西递村近年来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对古建筑实施修缮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标准,并设立徽州三雕技艺传习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调研团在村内一处木雕作坊看到,非遗传承人正指导学徒雕刻“孝悌传家”主题作品,传统工具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让成员们印象深刻。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活态的文化课堂。”调研团负责人邵同学表示,西递村通过“非遗进社区”“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徽商“贾而好儒”的精神内核。村内展示的《西递楹联通览》和“作退一步想”调解案例,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徽州文化中“崇德向善”的当代价值。
  2.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6月26日,小组成员们开启黄山文化深度调研,通过攀奇峰解码这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徽州基因。​
  调研组从慈光阁登临黄山,沿途奇松怪石与云海交织成天然画廊。迎客松旁,专家讲述其“破石而生”的生态智慧与“守松人代代传承”的守护精神;光明顶上,云雾翻涌如泼墨,印证徐霞客“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惊叹。山间古道险峻,挑山工吴师傅150斤的扁担与迎客松第19代守松人胡晓春的坚守,让团队直观感受到“黄山精神”的具象表达。
  调研组认为,黄山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徽州智慧”的重新发现——商业反哺文化、生态与人文共生、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皆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正如明代徐霞客所言:“五岳归来不看山”,这座奇山承载的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3.一眼千年,徽州文化博物馆
  6月27日,小组成员一起走进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通过参观“徽州历史”“徽商传奇”“徽州三雕”等常设展厅,系统了解徽州自唐宋以来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该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0万件,其中宋代“文府墨”、明代法华三彩瓷枕等34件一级文物,真实展现了徽州“崇文重商”的历史脉络。
  展厅内,明代徽州契约文书以泛黄的宣纸与工整的楷书,记录着土地买卖、借贷担保等民间经济活动;清代砖雕门楼构件则通过“喜鹊登梅”“渔樵耕读”等浮雕场景,还原了徽州民居“无雕不成屋”的建筑智慧。汪氏家族宗谱中清晰记载的族规家训,印证了徽商“贾而好儒”的价值取向——经商致富后反哺教育,捐资修桥、兴办书院的善举在展板中多有展现。
  “这些展品让‘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变得具体可感。”小组成员在参观后表示。博物馆通过实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结合的展陈方式,将徽商“走遍天下路,不如家乡一泥路”的乡土情怀,与“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耕读传统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徽州文化中商业理性与儒家伦理的共生关系。
  据馆方介绍,该馆近年持续推出“徽州契约文书特展”“新安画派精品巡展”等专题展览,并面向公众开展文保知识讲座,推动徽州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深化了小组成员对徽州文化多元性的认知,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实践观察样本。
  4.传承徽州文化,担当时代使命
  从西递古村到徽州文化博物馆,这场跨越村落与展馆的调研,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徽州文化的传承,不只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从过往中寻找破解现代问题的智慧。重视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商业与文化平衡的核心价值,至今仍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启示——传承,不是为留旧,而是让传统在今天的生活里继续生长。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