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绘墨焕新彩,镜语展乡影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乡村振兴”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抵达宣城市孙埠镇张桥村,启动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团队师生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专业践行思政教育” 为核心,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发挥能源化工专业与艺术创作优势,通过 “和美乡村” 主题墙绘等创新形式,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配图:实践团队出发图)
做好调研工作,锚定乡村文化建设症结所在实践活动伊始,团队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走访调研。作为典型的皖南乡村,张桥村张桥村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但公共空间文化展示载体单一,部分建筑墙面因年久失修而老化严重,墙体斑驳、污渍明显,不仅影响了村庄的整体美观,也难以充分展现张桥村的文化魅力,亟需通过艺术手段提升乡村文化氛围。
为改变这一现状,队员们与村镇工作人员促膝长谈,决定以墙绘为切入点,先后完成墙体筛选、设计方案征集与评审等工作,结合当地文化素材和乡村特色风貌,最终确定“和美乡村”主题墙绘方案,推进文化乡村振兴具体实践。
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墙绘艺术提升乡村视觉新形象创作期间,团队贴合当地实际,运用丙烯等墙绘专用颜料,将张桥村的和美乡村、徽派民居等元素融入7幅主题墙绘。队员们在七月皖南37℃毒辣的日头下勾勒线条、调配色彩,根据墙体尺寸等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调整,共绘制总面积达140平方米的村巷墙面,让昔日斑驳的墙面变身“文化长廊”,使得文化力量在乡村振兴路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配图:团队成员在高温下绘制墙绘)
村部工作人员肖登云表示:“墙绘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张桥村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张桥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队员们的到来,更在乡村文化新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注入了青年活力。”如今,走在张桥村的街头,墙绘成为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村民驻足观赏。

(配图:村部负责人肖登云接受采访画面)
依托镜头载体,多维度呈现乡村风貌实践期间,团队还以镜头为媒,深入村民家中采集真实声音。“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不仅修了沥青路,路灯也亮堂,傍晚出来散步的人都多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张桥村的发展变迁。团队将这些质朴而真挚的声音与张桥村的自然风光、发展现状一同用心记录,剪辑成宣传视频,将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张桥村的美丽与特色,助力提升乡镇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张桥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配图:村民围观墙绘过程)
此外,团队专程探访距村3公里的佟公坝。据讲解员徐丹丹介绍,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坝被誉为皖南“都江堰”,是一部承载着水利与民生交织的长卷。从唐代陈少游始建的 “德政陂”,到明代的 “铜坑坝”,再到清代佟赋伟重修后定名的 “佟公坝”,每一次更名都承载着一段与自然互动、为民生谋福的壮丽篇章。其“治水利民”的历史传承,见证着古代官吏心系百姓、务实为民的情怀,是张桥村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团队理解乡村振兴的“文脉根基”提供了生动教材。

(配图:村干部向实践团队讲解佟公坝历史)
实践育人,青春力量扎根乡村沃土“当传统村落与艺术创意相遇,斑驳的墙面就成了讲述乡村故事的生动媒介。墙绘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具象载体,更是乡村振兴宣传的鲜活阵地。”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不仅为张桥村注入文化活力,更让队员们在田间地头深化了对 “高校服务社会” 的理解。据悉,团队后续将整理调研数据与实践经验,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建议报告,为张桥村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罗欣怡 石晶颖 王明/宣城市宣州区孙埠镇政府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