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子赴恩施咸丰探寻非遗魅力:触摸土家族文化根脉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南石油大学"韵启土苗传承实践队"实践团队一行10人,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及周边地区,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根雕、西兰卡普、南剧等非遗项目为调研核心,通过实地走访、技艺学习、传承人对话等方式,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为非遗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8月1日,实践团队抵达恩施州府后,首站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非遗展厅内,被誉为"土家织锦活化石"的西兰卡普引发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展柜中,一块距今80余年的"四十八勾"纹样织锦色泽虽淡,但其对称的几何图案与细腻的编织纹理仍显精致,讲解员介绍,这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陪嫁珍品,承载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西兰卡普的每一根线都藏着土家人的生活智慧。"博物馆非遗研究部主任向团队介绍,这种以棉、麻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技艺织就的锦缎,需经纺线、染纱、挑花、织布等20余道工序,一件普通规格的织锦耗时往往超过3个月。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尝试操作传统腰机,仅简单的"打纬"动作就练了半小时,"看似简单的一挑一压,实则需要手、眼、腰的高度配合,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太令人敬佩了。"
团队通过查阅馆内文献得知,西兰卡普的纹样多取材于土家族的生活场景,"万字纹"象征生生不息,"蝴蝶纹"代表爱情美满,目前已收录的传统纹样超过200种。但随着现代化纺织技术的冲击,掌握完整技艺的传承人不足50人,这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
8月3日,团队辗转来到咸丰县尖山乡,这里保存着鄂西地区最集中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落。在一片依山而建的木质建筑群中,年近七旬的万桃元师傅正在他的办公室工作,他也是持有"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证书的匠人。
"吊脚楼讲究'天工合一',柱子要埋在活土上,梁架得顺着山势走。"万师傅放下手中的墨斗,向队员们展示他随身携带的"营造口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立屋基。"这些口耳相传的短句,实则蕴含着土家人对地理环境的精准把握——吊脚楼的"吊脚"部分多悬于坡地,既节省耕地又防潮通风,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万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搭建模拟。这种不用一钉一铆,仅靠榫卯结构连接的技艺,让队员们惊叹不已:"现代建筑依赖钢筋水泥,而百年前的土家人仅用木材就造出抗风抗震的楼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技术财富。
8月5日,实践团队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在遗址博物馆的非遗展区,一组以"土司生活"为主题的根雕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长约2米的黄杨木上,雕刻着土司理政、百姓耕耘的场景,人物表情栩栩如生,连服饰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这些根雕用的都是当地的杜鹃根、黄杨根,要顺着木头的天然形态来构思。"遗址讲解员介绍,土家根雕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精雕细琢,而是强调"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一件佳作往往需要匠人观察数年,等待木材自然形成独特纹理。展柜中一件"白虎图腾"根雕,便是利用杜鹃根的天然扭曲,仅稍作打磨便呈现出土家族崇拜的白虎形象。
队员们在遗址周边的村落走访时发现,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掌握根雕技艺的多为60岁以上老人。"以前盖房子剩下的木料,老人都能雕成摆件,现在年轻人连斧头都不会用了。"村民的话让团队陷入沉思。
8月7日,实践团队前往来凤县,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安排下,观看了南剧传承人专场演出。当《桃花装疯》选段的胡琴声响起,饰演桃花的老艺人一声婉转的"西皮"唱腔,瞬间将观众带入剧情。这种融合了土家族民歌、苗族飞歌的独特声腔,既有北方戏曲的激昂,又有南方小调的柔美。
"南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土家族唯一的地方大戏。"来凤县南剧传习所所长介绍,该剧种现存传统剧目800余出,脸谱多达120余种,"但现在能完整演唱《薛刚反唐》等大戏的演员,全县不足10人。"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尝试学唱基础唱腔,才发现看似简单的"二黄"调,对气息控制的要求极高,"光是一句'家住湖北恩施州',我就跑调跑了十几次。"队员张萌笑着说。
在与年轻传承人交流时,团队了解到他们正尝试将南剧与短视频结合,通过直播吸引观众。"上周我们直播唱南剧,有3000多人观看,还有年轻人问怎么学。"这种创新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大家结合专业所长,为传承人提出了"声腔数字化保存""剧情短视频剪辑"等建议。
七天的实践中,西南石油大学“韵启土苗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们表示,此次"三下乡"不仅让他们触摸到土家族非遗的温度,更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他们通过校园、线上推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报力。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