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西安财经大学青言实践队的师生们在西安市长安区开展了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善治”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深入长安区下辖5个街道办的6个村庄,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和村民亲切交流、专访文化乡贤及驻村企业家、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传统文化如何激活乡村治理展开调研。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扎根乡土的“行走的思政课”,更是该校师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的具体行动,旨在为推进乡村善治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理论强基:让调研扎根“大思政课”土壤
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构建文明和谐美丽新乡村的关键因素,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善治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分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让‘弘扬传统文化’从课本概念变成田间地头的‘活教材’”,那么这场乡野实践正诠释着“行走的思政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自6月筹备以来,青言实践队聚焦“传统文化如何激活乡村治理”核心命题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理论钻研。团队先后召开3场座谈研讨会,进行调研论证、策划部署、理论学习,并围绕乡村善治政策导向,紧扣“文化治理”理论框架,完成了对“3个维度+6个村庄”的精准设计……在扎实有序的系列筹备工作完成后,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正向着长安乡野整装待发。
图1青言实践队师生在出发前召开会议进行周密工作部署 宋晗钰 摄
躬行阡陌:赏六村共绘“基层治理”新篇
连日来,青言实践队先后调研了长安区下辖5个街道办的6个村庄——太乙宫街道四皓村、杨庄街道东联村、王曲街道南堡寨村、子午街道杜角镇村以及黄良街道的立邵村和黄良新村。师生们会同各街道与村上干部参观学习、开展座谈交流13场次,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及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专访文化乡贤、驻村企业家8人次,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多样呈现方式;发放264份调查问卷,了解民众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及其实际参与治理需求……同学们在与乡村的一场场深度对话中探寻治理密码。
图2团队成员围坐在家风长廊聆听程助理讲解本村治理实践 宋晗钰 摄
在四皓村“花园-菜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民居里,“兰花经济”与庭院种植相融相兴,现实版的QQ农场“两新田园”不仅经营着土地流转的智慧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这里以古训涵养家风,依托“文明积分银行”将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纳入治理,以实物兑换奖励激发村民共建热情;从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经济提振到移风易俗创新治理,不仅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转型的活力引擎,还吸引着越来越多“新村民”加入共建美丽新乡村。在东联村的幸福院里,党建引领谋篇布局,全村依托四级网格体系,传递政策、收集民情;“孝善和亲”成治理密码,千份爱心餐服务老人将安心留村中;“蓝马甲”网格员解难题、“红马甲”志愿者传温情,乡村善治汇聚着传统理念的光与热。藏龙寨村借长安唐村农业公园盘活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从贫困村到特色文旅发展、农耕文化研学、庙会民俗传承,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融入乡村治理的脉络,彰显赋能韧性。杜角镇村的古城门楼还有村史馆正诉说着子午古道的过往和有关小五台战役“胜利门”的红色记忆;乡贤主理的红白理事会、自乐社正激活着传统血脉;山野民宿经济萌发、熊猫基地规划落地正为古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立邵村,数字化治理网络顺畅运行,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以孝治村、浸润乡风,“全国精神文明自治村”的牌子擦得正亮;秦腔传承、民宿、花卉产业带动就业,数字化平台助力便捷村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图景尽展。黄良新村则借“皇粮仓”古韵融创意街区、文旅发展凸显建设活力,盘活艺术文化资源、吸收就业打造“滋养精神+增产增收”双轮驱动,敬老慰问传递温情,党群服务尽显关怀,“村子企业化管理”思路凝聚发展合力,在这里历史文韵与现代治理正和谐共舞。
图3团队成员采访杜角镇村徐毓书记 王怡晨 摄
学思践悟:于沃土培植“青春体悟”之实
“听程老师讲‘四皓拒禄’的故事,突然明白了‘清廉治理’不是口号”队员拓甜甜的笔记里藏着实践顿悟,“幸福院的两元午餐,暖的是老人胃,聚的是全村心——这就是文化治理的温度”;从捧着问卷紧张提问到和村民侃侃而谈“家训之于治理”、从对“传统落后老物件”的刻板印象到木雕工艺唤醒乡愁血脉——队员们在乡贤讲述的“变迁史”里读懂文化传承的坚守;在与驻村干部、企业主的一次次深度对话中逐渐悟透文化传承和文明治理的使命担当。队长王坤正说:“我们带回来的不只是书面化的数据和密密麻麻的记录,更是体悟到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文化浸润人心的质朴烟火气里”。
山野点藏星光,足迹镌刻成长。此程暂别,但乡间的“赶路人”和他们故事还在继续,以步履之实丰盈学思才干,这场深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调研既把基层治理的成果智慧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实结合起来,更新了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又激发了他们为更好反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正如他们所言,“所谓‘行走的思政课’,不过是让我们在亲触泥土时,看见文化的力量如何助推基层治理,同时思考着自己该如何成为振兴之‘笔’;而那些写满故事的笔记本就像肥沃的土壤,也早已把“文化自信’与‘青春担当’深深种进了我们心里”。(通讯员:付晓婷 王坤正)
图4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王怡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