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伊始,南京师范大学“绿色能源与双碳战略”实践团深入陕西,循着汉江的“蓝色动能”与渭北的“金色阳光”,探访大唐蜀河水力发电站与桂花能源合阳光伏项目。这场实践之旅,让学子们在实地调研中见证了清洁能源如何以“双轮驱动”之势,为“双碳”目标写下生动注脚。
蜀河水电:汉江之上的“低碳调节器” 站在汉江干流的蜀河水电站大坝上,实践团成员望着奔流的江水,听工程师详解这座“绿色能源枢纽”的运作密码。作为汉江流域七级梯级开发的关键一环,蜀河电站采用国内少见的灯泡贯流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9.5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2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万吨。
“水电的灵活性,正是助力‘双碳’的核心优势。”工程师指着调度屏介绍,白天光伏、风电大发时,电站主动降低20%-30%负荷,将5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资源储存起来;待晚间用电高峰,新能源出力减弱,再释放蓄水发电,单日可调节电量约50万千瓦时。这种“水电+新能源”的互补模式,使区域低碳电能占比提升15%,为电网稳定提供了“柔性支撑”。
实践团在鱼类增殖放流站看到,多鳞铲颌鱼、大鳍鳠等珍稀鱼苗在池中灵动游动。“累计投放171万尾,发电与护水从未矛盾。”技术员的话让同学们明白,清洁能源的发展始终与生态保护同行。而2024年7月的抗洪故事更令人动容——电站与上游旬阳水电站联合调度,成功错峰流量1440立方米/小时,累计错峰5小时,守护了蜀河镇的平安,展现了绿色项目的社会担当。
合阳光伏:荒坡上的“光农共生”低碳图景 从汉江流域转战渭南路井镇,实践团在沟壑贫瘠之地见到了别样的绿色生机:成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作物与养殖大棚构成多元生态链。这座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是陕西渭南片区单体最大电站,年均发电量1.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6万吨。
“‘板上发电、板下生金’是我们的秘诀。”项目负责人带着实践团穿行在光伏阵列间,高装机区域里,小麦、玉米在板下生长,农机可自由进出;低装机区域,牡丹、金银花等低矮作物郁郁葱葱,每亩年均增收2000-3000元。在500亩药光互补区,鸡棚年出栏3-4批肉鸡,每棚收益超22万元,鸡粪还能作为药材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30%,形成完美生态循环。
当地村民王大叔的账本更具说服力:“土地出租有租金,在电站务工每天80元,一年多收入近万元。”实践团还了解到,项目为本科生提供2000元/年资助,修建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让“双碳”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乡村。目前,项目“农光互补”面积超1000亩,土地综合收益较单纯发电提升40%-60%,昔日闲置土地真正变成了“低碳聚宝盆”。
实践回响:以青春之眼观照绿色未来 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梳理见闻:蜀河电站正规划抽水蓄能与分布式光伏,合阳光伏剑指“发电-储能-交易”全链条——这些探索印证着“让每一份清洁能源发挥最大价值”的理念。
“从水电的灵活调度到光伏的多元融合,我们看到了‘双碳’目标落地的鲜活路径。”实践团带队老师表示,此次调研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到,绿色能源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联结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
返程途中,汉江的水流与渭北的阳光在学子们的记忆中交织。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给,更让青年一代真切感受到:低碳未来不是远方的蓝图,而是正在三秦大地上生动铺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