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年践行绿色行动,传递环保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南京工程学院邱博澜

青春接力环保行,社区传递绿色风

 
2025年8月2日,一场充满烟火气的环保接力在江苏苏州嘉湖景园、徐州利国镇、河南商丘牡丹区某小区、河北衡水的社区里温情上演。四位来自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的年轻人,在自家熟悉的居住区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实践,以“三下乡”旗帜传递为纽带,让绿色理念在邻里日常中落地生根。 
活动伊始,四位成员相约南京方山旅游景区。漫步山间,眼见步道旁零食袋随风飘动、树荫下矿泉水瓶随意丢弃,他们当即行动,手持垃圾袋,沿环路细致清理。烈日炎炎下,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手指被草叶划伤也不停歇。遇到带娃家庭,还笑着递上备用垃圾袋,分享“顺手捡垃圾,游玩更舒心”的理念。两小时后,看着装满四袋的垃圾与整洁路面,他们约定:把这份“随手环保”带回各自生活的社区,让身边人也参与进来。
 
 回到家乡,接力正式开启:
 
苏州嘉湖景园:分类站点“沉浸式值守”
苏州嘉湖景园的邱博澜,在小区垃圾分类定点收集站开启“值守体验日”。清晨7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陈雨就来到站点,跟着站点管理员李大爷,开启了一天的学习。李大爷是个有着多年经验的“分类老手”,带着邱博澜学习垃圾清运车对接流程,详细讲解不同类别垃圾桶如何精准投放到清运车对应仓位。邱博澜认真观察,还拿出小本子记录早高峰投放时段居民常见问题,像“厨余垃圾破袋怎么规范操作”“快递纸箱沾了油污还能算可回收吗” ,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得工工整整,仿佛在完成一场重要的考试。上午,投放高峰到来,邱博澜守在投放口,眼神专注。遇到拿不准分类的居民,她就迅速翻开《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现场学习比对。王叔叔拎着旧沙发坐垫来的时候,邱博澜仔细翻看材质标签,确认是“其他垃圾”后,才协助王叔叔投放。张阿姨提着过期化妆品前来,邱博澜一边引导放入有害垃圾专用箱,一边记下这类垃圾每周三由专人收运的细节,想着之后可以分享给更多邻居。值守间隙,邱博澜也不闲着,看到被风吹倒的宣传牌,她小心翼翼地扶正,生怕弄坏了;遇到投放口外散落的垃圾碎屑,她就一点点清理干净,用最朴实的行动,融入社区垃圾分类“第一关卡”,仿佛这里就是她守护的小阵地。
 
徐州利国镇利民社区:回收站里的“分拣课堂”
徐州利国镇利民社区垃圾回收站,马文静跟着回收站张师傅,开启“分拣实践”。一大早,回收站里就堆满了居民送来的各类废品,张师傅早已等候在此。他先教马文静可回收物初步分类,马文静认真地把混杂的纸壳、塑料瓶、金属罐逐一分拣。区分“干净纸壳”与“沾有油污的纸壳”时,她学得格外仔细,因为张师傅说沾有油污的纸壳因难回收,需归为其他垃圾 ;辨别塑料瓶材质,PET塑料瓶(常见矿泉水瓶)和PVC塑料(一些老旧塑料品),她也一一分类存放,绝不混淆。分拣过程中,张师傅像变魔术一样,教马文静识别“隐藏可回收物”,旧家电里的铜线圈、废旧自行车的金属部件,在张师傅眼里都是可回收“宝藏”。马文静跟着拆解居民送来的旧洗衣机,小心地取出铜质电机线圈,当看到这些原本要被丢弃的东西,竟能有“变资源”的奇妙之旅,她的眼睛里满是惊喜。遇到村民送来成袋废品,马文静热情地帮忙过秤、登记,还跟着学习“以物换物”小规则:30个塑料瓶能换一卷垃圾袋,50斤纸壳可换肥皂。她用实际操作,一步步理解“垃圾变宝”的社区实践逻辑,也想着回去可以给村里的小朋友讲讲这些有趣的“废品故事”。
 
河南商丘牡丹区锦绣花园:分类投放“日常跟踪”
 商丘牡丹区锦绣花园小区的魏诗源,选择“跟踪居民投放日常”。她跟着物业阿姨,开启了早晚两次巡查小区垃圾投放点的行程。早间7 - 9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魏诗源守在投放口,仔细观察居民投放习惯。她发现李奶奶总是精准分类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心里满是敬佩;也留意到年轻租户常把外卖餐盒(污染的塑料)误投可回收物箱,想着得找机会提醒。遇到分类模糊的居民,魏诗源总是轻声细语提醒:“叔叔,这个沾了汤的外卖盒,属于其他垃圾,得放这儿哟” ,说着就帮忙重新分类投放,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巡查时,她还负责清理投放点周边污渍,拿着高压水枪冲洗地面油渍,水珠溅起,打湿了她的裤脚,她也不在意;擦拭分类桶外的投放指引,让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见,只为了让垃圾投放区保持整洁,方便居民投放。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物业办公室,魏诗源协助物业整理一周分类数据,统计各栋楼分类准确率,跟着分析“哪类垃圾投放错误率高”,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做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为社区后续分类宣传找方向,希望能让更多邻居做好分类。
 
河北衡水桃城区朝阳社区:垃圾清运“跟车体验”
 衡水桃城区朝阳社区的弓瑞雪,开启“垃圾清运跟车之旅”。凌晨5点半,城市还在睡梦中,弓瑞雪就跟着清运车张师傅,巡查社区垃圾桶点。张师傅熟练地先用GPS定位找到满溢垃圾桶,然后两人配合,张师傅操作机械臂吊桶,弓瑞雪在旁辅助,确保厨余垃圾桶平稳倒料进清运车密封仓,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分别倒入对应车厢,每一个动作都严谨规范。跟车途中,弓瑞雪仔细观察垃圾清运路线规划,看张师傅如何避开早高峰居民出行路段,怎样串联社区最远的投放点,心里默默记下这些“清运智慧”。遇到垃圾桶满溢未及时反馈的情况,她迅速用手机记录位置与类别,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物业,就像一个环保“小哨兵”。清运结束后,弓瑞雪又协助清洗清运车,拿着水管冲刷车厢残留污渍,水珠飞溅,打湿了她的衣裳;给机械臂关节处上润滑油,感受着体力活带来的酸痛,也在这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垃圾“日产日清”背后的坚守,明白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实则守护着社区的整洁。
 
活动尾声,四人通过视频分享体验。邱博澜展示站点值守记录的分类问题,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满是她的收获;马文静晒出分拣的可回收物“成果”,那些分类整齐的废品,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努力;魏诗源分享居民投放习惯观察表,每一个数据都饱含着她的细心;弓瑞雪说着清运跟车的见闻,眼里闪着对这份工作新的认知。虽未刻意宣传,但她们在社区垃圾分类一线的身影,已被邻里看在眼里——嘉湖景园居民路过投放点,会主动和陈雨打招呼问分类;利国镇村民再去回收站,会笑着找马文静唠分拣技巧;锦绣花园的邻居看到魏诗源,会分享自己新学的分类知识;朝阳社区的居民提起弓瑞雪,会夸赞这个能干的姑娘。
这场扎根社区环保一线的实践,没有宏大口号,只有四位女生沉浸式体验的日常:在投放站值守、回收站分拣、跟踪居民投放、跟车清运,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触摸垃圾分类“最后一百米”的温度。她们明白,环保不必刻意说教,融入社区日常,把分类投放、资源回收的细节做扎实,绿色理念自会在邻里间悄然传递,让“三下乡”的青春力量,真正成为守护家园的日常底色,在未来的日子里,持续蔓延生长,带动更多人加入这平凡却珍贵的环保行列.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