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三代造林书青史 一脉精神铸丰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林海逐光,青衿致远”实践队赴塞罕坝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左有铭
       7月8日至10日,7月20日至22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林海逐光,青矜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走进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踏上了一场与绿色同行、与精神对话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一.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奇迹
  
  7月8日到10日,团队成员到达塞罕坝展览馆进行学习考察。在景区宣讲点,生动的故事和详实的数据向游客们再现了建设者们克服极端恶劣条件、筑起绿色长城的艰辛历程。游客们或沉思、或讨论,在趣味互动中,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而深刻。
  
  
  活动的终点是庄严肃穆的塞罕坝广场。巍峨的纪念碑上,“陈列的斑驳铁锹、锄头、水桶,记录荒漠变绿洲的珍贵老照片,无声诉说着筚路蓝缕的岁月。留言墙上,“向塞罕坝建设者致敬,精神永续!”“传承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等饱含敬意与决心的文字,是参与者最真挚的共鸣。
  二.青春集结向乡村进发
  7月19日,团队成员在早晨抵达冯家店村。在那里,实践团采访了一位女村书记。她用一本笔记本记录村情、走访入户,推动亮化工程、道路硬化、饮水改善,并借助新媒体宣传乡村旅游。她的努力,是塞罕坝精神在乡村治理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实写照。
     
  
  三.重寻历史探索塞罕坝精神
  7月20日,团队成员前往望海楼,尚海纪念林和农家小镇了解具体情况并展开记录和学习。
  登上望海楼,防火瞭望员十年如一日每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到“坚持”二字的深意。现代科技也为护林工作注入新动力——红外传感器、无人机巡林等手段大大提高了森林安全系数。
  当实践团队步入尚海纪念林,便沉浸在这片充满精神传承意义的林地中。这里纪念着塞罕坝建设者代表,他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在压岱山村,他们看到依托畜牧业、季节性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翻新的房屋和洋溢的笑容,见证了塞罕坝精神引领下乡村生活的切实改善。在防治虫害高峰期的林场,队员们跟随护林员学习防疫、防火、经营知识,亲眼目睹他们自带伙食、林中一干就是一天的场景,深刻体会“甘于奉献”四字的重量。
  
  
  7月21日,前往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了与当地护林人及林场管理人员的学习交流活动。    上午,团队成员在林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并学习了当地的森林防疫工作。
      之后,团队与林场管理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详细了解了林场的工作内容和组织管理方式。
      完成林场参观与交流后,团队启动了后续的宣讲活动。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了以“塞罕坝精神”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宣讲,分享了在塞罕坝的学习经历,传播了塞罕坝精神。
  
  
  四.薪火相传,青春在行动中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返回家乡后,化身塞罕坝精神的“火种”传播者。他们借鉴在塞罕坝学到的宣传方式,走进社区、村庄,开展宣讲活动。他们用生动的案例和详实数据,讲述塞罕坝的生态奇迹与精神内涵。实践成员们将所见所闻化作讲述的力量,走进社区、校园、乡村,传播塞罕坝精神。他们用故事连接信仰,用数据支撑成果,用行动书写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将继续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信念,化作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的源动力,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不息,奋斗不止。让塞罕坝精神,在时代的林海中愈发枝繁叶茂。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