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7月22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足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辽宁沈阳、本溪等地,踏访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考察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本溪轧钢厂。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生产线、对话技术骨干、探寻转型密码,深刻感悟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见证辽宁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
初心如磐:老工业基地的“硬核”担当 在沈鼓集团展览展示中心,三排玻璃展柜如时空长廊,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进化轨迹,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辉煌记忆。上世纪60年代,沈鼓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离心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为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等关键领域注入“中国动力”;“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10万余台套核心设备,被誉为“大国重器摇篮”。从仿制零件的手工痕迹到数字孪生的精准数据流,从“进口依赖”的报告到“全球领先”的铭牌,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创新的密码,就藏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里,藏在“把冷机器焐热”的执着中。实践团成员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驻足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模型前,聆听技术专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考察时强调‘要把装备制造业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已成为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精神灯塔。”
走进沈鼓集团转子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奏响工业生产的强音。技术工人站在数控机床前,手指轻点屏幕,机床便以0.003毫米的精度雕琢压缩机核心部件,金属碎屑如雪花般飞溅。“2013年8月,习总书记来到集团时,车间里的掌声经久不息。”作为当时第一个与习总书记握手的产业工人,马长好至今回忆起那一幕,仍难掩激动之情。他回忆,习总书记不仅关注产品生产情况,更格外关心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家庭,问及车间里新上的化工行业转子部件——这些关乎工业根基的核心部件,正是企业坚守的“初心阵地”也是一代又一代沈鼓人奋斗的方向。
图为产业工人马长好向团队讲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殷美琦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沈鼓集团。殷美琦 摄
推开沈阳机床展厅厚重的玻璃门,时光长河在钢铁和代码间奔涌。这里不仅是技术陈列馆,更是一部用钢铁与代码写就的振兴宣言书,每个展区都在诉说着从“工业长子”到“智造先锋”的蜕变史诗。当实践队员俯身观察车床铭牌,玻璃展台突然亮起数据流——现代智能机床的0.001毫米精度标注与老车床形成强烈对比,就像触摸到历史的年轮,“六十年的精度跃迁,正是辽宁制造的硬核答卷!”实践团成员们激动地交流着,话语中充满了对辽宁制造的自豪和赞叹。
移步生产车间,一股全新的科技韵律扑面而来,取代了传统工厂的机油味。在中德产业园内,这座曾陷困境的"老机床"焕发新生。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嘱托犹在耳畔,企业当年即组建高端数控机床攻关突击队。如今车间中央,自动化生产线静默运转:AGV无人搬运车循磁轨穿梭,RGV制导车与机械臂默契配合,上下料行云流水。轻触温热的机床外壳,实践团成员感慨:"这里没有冰冷的钢铁,只有被科技唤醒的工业灵魂,正为辽宁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沈机集团。殷美琦 摄
破茧蝶变:绿色转型中的焕新之路 2025年7月23日上午8时30分,实践团走进了本钢集团第三冷轧厂集控中心。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传统钢铁厂常有的“灰烟尘土”在这里已难觅踪迹。步入生产现场,百米轧机稳健运行,发出铿锵有力的轰鸣;通红的钢坯在辊道上以每秒12米的速度高速穿行,裹挟着滚滚热浪奔腾向前。
集控中心的智能监控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正实时跳动更新。精密的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执行着轧制工序,精准高效的操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钢铁生产“傻大黑粗”的传统印象。此情此景,正是对本钢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回应。总书记曾殷切嘱托,“要加快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本钢人将此铭记于心,付诸于行。例如,现场应用的AI智能质检系统,能精准识别钢卷表面瑕疵,成功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取样检测方式,每年由此减少的固体废弃物排放超过万吨。一位现场技术工程师指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数据流,自豪地向实践团介绍着智能工厂带来的深刻变革。
当了解到本钢自主研发的2000兆帕(MPa)级超高强度汽车板已成功应用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车身关键部件时,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一位成员感慨道:“这一刻,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装备制造业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战略意义。攻克核心材料难关,实现高端制造自主可控,正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关于本钢的新闻报道。殷美琦 摄
图片实践团成员观看本溪轧钢厂的钢材成品。殷美琦 摄
未来可期:辽宁振兴的青春注脚 三家企业的蝶变轨迹,串联起辽宁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从沈鼓“咬定创新不放松”的韧劲,到沈阳机床“重塑产业生态”的胆魄,再到本钢“绿色发展破茧重生”的勇气——它们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写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生动答卷。实践团队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老工业基地的贡献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精神坐标。这份精神,将支撑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宣示犹在耳畔。当实践团队离开厂区时,车间标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学子们深知:辽宁的振兴之路,是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攀登之路,是红色基因与绿色转型交融的革新之路。在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引下,这片承载共和国工业荣光的黑土地,必将以“干字当头、奋勇争先”的昂扬姿态,迎来全面振兴的崭新突破!
东北财经大学作者: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