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探访滩涂风电,解码如东产业转型 ——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冒徐玥
        在绿色能源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2025年7月22日,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探访滩涂风电基地,解析如东产业转型”实践团前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洋口镇的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开展了一次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实地考察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了解了海上风电的运作原理与技术难点,还为他们提供了与一线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产业地标:技术硬核点亮深蓝
        如东大洋口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坐落于黄海之滨,这里风能资源丰富,是建设海上风电场的理想之地。7月22日下午三点,成员们抵达如东大洋口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首先参观了海上升压站和海上风机等核心设施。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的功能,矗立于海面之上的巨型风机,通过叶片捕捉风能,将其转化为清洁电力。升压站则它同风电场的“心脏”,负责将风机产生的电能升压后输送至陆地电网。该海上风力发电场总共拥有38台4兆瓦风机,作为国内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技术突破亮点频闪。这里拥有国内最长的110kV三芯海缆、全球最大的风机基础钢管桩等“硬核”装备,是国内首个满足“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场,产业标杆地位尽显。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技术人员们的带领下参观升压设备。冒徐玥摄
运维实践:精细守护每一度电
       在技术人员办公室里,实践团成员对他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一线技术人员告诉成员们,风机作为机械与电气设备的结合体,机械系统占比达80%,电气系统占20%。日常运行中,风机缺陷、故障直接影响发电效率甚至导致停机,需要专业运维团队精准介入。他们的工作便是确保每一台风机稳定运转,每一度清洁电能高效输出。从设备巡检到故障排查,从性能优化到应急处理,运维工作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
       技术人员特别强调了海上风电的技术挑战。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面临更复杂的海洋环境,如高盐度、强风浪等,这对设备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海上施工与维护成本高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对技术人员进行采访。冒徐玥摄
学科赋能:多领域知识共筑产业根基
        技术人员们告诉成员们,风电产业运维是多学科知识的“练兵场”。机械工程知识支撑设备结构维护,计算机技术赋能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通讯技术保障信息传输顺畅,强电与变电知识筑牢电力输送安全底线……在运维实践中,复合型技能成为刚需,同学们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度理解设备原理与运行状态,方能在技术迭代中从容应对。
伴随产业发展,风电机型与规模持续升级:从早期750kW小机型,到如今4MW、5MW、6MW甚至10MW级机组,技术迭代从未止步,机组机械结构随研发突破持续优化。更大单机容量、更高效能转化、更适应复杂海洋环境,成为技术演进的关键词。
参观过程:技术细节与创新实践
       实践团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在该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他们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发电基地里的输电设备,升压设备以及海底接线图。成员们有幸见到了海缆,海上发电机,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海上风力发电的原理,和技术人员一起走一趟日常巡查之路。
图为实践团的成员们参观高压输电设备。冒徐玥摄
       实践团的参观行程,在风机转动与落日余晖中落幕。如东滩涂风电基地的每一台风机、每一项技术、每一次运维实践,都成为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这片滩涂上,清洁电能持续输出,产业转型步伐铿锵。未来,如东风电产业将继续以技术为翼,在绿色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为区域经济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澎湃动力。“返家乡”实践团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更多人了解到如东的特色海上风力发电产业,也祝福家乡如东的发展越来越好。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