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无锡学院三下乡:“真吴绣”小分队探访绣泽江南,触摸非遗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7月5日,无锡学院“真吴绣”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精微绣传承人鲍文姬的“绣泽江南”工作室,开展无锡精微绣非遗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观摩珍品绣作、聆听创作故事、体验刺绣针法,深入感受这门国家级非遗技艺在当代传承中所蕴含的匠心与创新,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队员们拿着作品和鲍老师在工作室门口合照。姜欣蕊 供图
  绣坊探艺:细品精微绣之韵
  踏入“绣泽江南”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绣品映入队员们的眼帘,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精微绣作品,中间的展示柜里更是摆放着许多堪称珍品的绣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无锡精微绣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随后,鲍文姬老师带着队员们参观她的作品,并讲述了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图为鲍文姬大师为队员们讲解《殇》。姜欣蕊 供图
  最让队员们驻足惊叹的是那幅荣获2017年“中国——无锡文博会”省级铜奖的双面异色精微绣《殇》。正面是一位背有伤口的女子,一只翠绿的青鸟停在她肩头,眼神中满是怜惜。丝线的渐变让肌肤的细腻质感与伤口的斑驳痕迹形成鲜明对比;翻转绢布,同一位置却变成了一只明黄的黄鹂,羽翼舒展,仿佛在枝头欢唱,传递出明快的气息。“这是用八分之一的蚕丝线绣制的,光是劈线就要练上几年功夫。”鲍老师解释道,“双面异色绣要求正反两面图案、颜色、气韵完全不同,却要在同一块绢布的同一位置完成,稍有不慎就会‘露馅’,光是构思图案就花了半年。”
  执针实践:体验刺绣基础针法
  实践体验环节,队员们围坐桌前,在鲍老师徒弟的指导下尝试平针绣与盘针绣。“劈线要稳,下针要轻,线迹要像排队一样整齐。”老师手把手示范,原本粗细的蚕丝线在她手中被劈成细如发丝的绣线,队员们纷纷感叹技艺的精妙。初次执针的队员姜欣蕊紧张得手心冒汗,在反复练习后终于绣出整齐的线条,感叹道:“看似简单的针法,实则藏着大学问,这让我更敬佩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指尖的刺痛与完成作品的喜悦交织,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
  图为队员们的作品。姜欣蕊 供图
  对话传人:聆听技艺传承故事
  鲍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与精微绣结缘的故事,从最初被外婆绣花的温暖场景吸引,到带着好奇与热爱拜师学艺,再到后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钻研,每一段经历都饱含对技艺的深情。当被问到精微绣的独特魅力时,鲍老师强调:“精微绣讲究‘细’和‘精’,在方寸之间用比头发丝还细的丝线,绣出丰富层次和生动形象,这既需要精湛技艺,更离不开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爱。”
  图为队员崔译文与鲍老师对话。刘恋 供图
  最后,团队成员崔译文提问传承问题时,鲍老师坦言挑战在于年轻人大都难沉下心坚持,但她始终充满信心:“要让非遗‘有用又好看’,我把传统针法融入动漫、国风文创,常进校园开课,更盼你们用新媒体分享技艺之美。”她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需要匠心坚守,更需青春力量接力。
  夕阳西下,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吕梦媛将亲手绣制的作品小心收好,感慨道:“今天看到老师绣制时专注的样子,我才知道精微绣的‘精’不仅在针法,更在传承人的坚守。回去后我会分享所见所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鲍老师欣慰点头:“你们手中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非遗传承的新火苗,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参与就是这门技艺能一直传下去的底气。”

  (通讯员  吴乐水)
来源:无锡学院“真吴绣”社会实践小分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无锡学院三下乡:“真吴绣”小分队探访绣泽江南,触摸非遗温度
  • 数智赋能网格间,古厝新声谱治理 —— 华大实践团解码晋江基层治理数字化路径
  • 潮涌晋江,数治新篇——华大实践团探寻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密码
  • 校企同行 产业振兴:商学院赴吉美大健康产业基地共促数字化助农新形态
  •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记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研究生会组织
  • 乡”约盛夏,青春“践”行——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戎耀国安先锋队:元帅馆里学精神,振兴路上问民策 ——重庆师范大学退役学子暑期实践厚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