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战歌为引忆烽火,青春逐光承壮志——哈工大学子跨区探寻抗战精神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智能学部 “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年7月23日至8月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循着一曲曲镌刻烽火记忆的战歌遍历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的红色地标,横跨吉林、辽宁、上海、山西、云南、广东等八省市,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研习、人物访谈等形式,深度挖掘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实践团以《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长城谣》等经典抗战歌曲为线索,在白山黑水、黄浦江畔、珠江之滨、太行深处、滇缅古道间,构筑起一条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廊。
一、故土情深:从松花江到嘉陵江的家国眷恋
  《松花江上》的旋律,是刻在东北大地的苦难图腾。实践团走进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在十四年抗争的史料中,看见“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笼罩硝烟”的悲怆;沙俄领事馆旧址的中东铁路档案,揭开列强对这片土地的觊觎;长影旧址博物馆的“红色电影”,让《松花江上》的家国情怀在光影中愈发厚重。长春革命烈士陵园的松柏间,抗联精神与歌声共鸣;南大营旧址的“九一八”记忆,更让这曲悲歌成为不屈的起点。

  而《嘉陵江上》的深沉,则在重庆续写着故土之思。建川博物馆的“死”字旗上,“国难当头,幸吾有子,自觉请缨”的誓言,与松花江畔的乡愁遥相呼应;大轰炸遗址的“愈炸愈强”石碑,是苦难中“守护家园”的另一种呐喊。从松花江到嘉陵江,两条江河承载的,都是民族对故土的赤诚与捍卫。

二、抗争锋芒:从四行仓库到滇西战场的不屈脊梁
  《大刀进行曲》的怒吼,在上海四行仓库的弹孔墙上凝固成永恒。千疮百孔的西墙,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共振,成员们触摸弹痕,仿佛看见“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上海市国歌展示馆内,《义勇军进行曲》与《大刀进行曲》隔空交响,都是“刺破黑暗的锋利投枪”。
  这份锋芒,在滇西战场化作“寸土必争”的壮烈。腾冲国殇墓园的9168座“忠”字墓碑,记录着1944年收复战的127昼夜血战;来凤山的弹痕岩石,印证着“用血肉夺回阵地”的誓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军魂与国立西南联大的文脉,共同铸就“文韬武略皆为抗争”的脊梁——正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唱,这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奋起。

三、众志成城:从太行地道到苏南李巷的军民同心
  《地道战》里“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歌词,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有了生动注脚。地道战遗址与“小米加步枪”的展品,诉说着“百姓藏粮、战士冲锋”的鱼水情;退伍老兵的讲述,更让“军民拧成一股劲”的真理愈发清晰。百团大战纪念馆的狮脑山鏖战场景中,“苦斗十年锻炼成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军歌,与军民共筑的长城墙相互印证。
  这份同心,在南京红色李巷续写传奇。作为“苏南小延安”,这里的新四军故事完美诠释《长城谣》“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内涵——从“地下长城”到“华中人民的长城”,军民携手的力量,始终是抗战胜利的密码。

四、精神传承:从抗战烽火到复兴征程的信念接力
  《走向复兴》的旋律,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华南湾区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绝境亮剑”的战史与莲花山顶的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见证“从抗战‘生命通道’到改革‘经济动脉’”的精神延续。前海梦工场的创业热潮与深圳湾人才公园的星光,都是“用奋斗续写抗争”的当代注脚。

  而聂耳故居的手稿与拉贝故居的史料,则从不同维度诠释传承的意义:前者以音符凝聚民族魂,后者以人道精神彰显文明底色。当实践团在各地唱响这些战歌,歌声里不仅有对历史的铭记,更有“青春接力民族复兴”的誓言。
  从《松花江上》到《走向复兴》,从东北到西南,哈工大“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以战歌为线,串联起抗战精神的多元面相——是故土难离的眷恋,是宁死不屈的锋芒,是军民同心的力量,更是代代相传的信念。这些精神印记,终将化作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让烽火淬炼的民族魂,在复兴征程中永续生辉。
  从抗战歌声中汲取精神伟力,于实践征程中追寻先辈足迹,“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步履不停……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