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松龄纪念馆的实践考察活动中,通过对《聊斋志异》文本及其创作背景的深入研习,我们深刻体认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蒲松龄先生借狐鬼幽冥之奇事,实则是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针砭时弊,褒扬美德,构建了一套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道德价值体系。《聊斋志异》超越时空的德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聊斋志异》绝非单纯的志怪小说,其篇章多为精心构建的道德寓言,直指人性根本与处世准则。《崂山道士》中王生学艺不精而妄图炫技,最终碰壁的结局,是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行为的辛辣讽刺。它警示当代学子,无论治学还是从业,都必须脚踏实地,敬畏专业,摒弃浮躁心态。《王六郎》中水鬼为信守承诺而甘愿放弃转世机会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信义”的至高价值。这种对承诺的坚守,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也是塑造可靠人格的核心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极具现实意义。《考城隍》通过幽冥考场提出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判官标准,深刻揭示了为官为政者应有的道德境界——超越表面的功利行为,追求内在的公正无私与清明担当。这为即将步入社会、可能走向管理岗位的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职业道德镜鉴。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自陈其书乃“孤愤之书”,其创作源于对现实社会不公与道德失范的深切忧愤。他借鬼狐故事“刺贪刺虐”,其笔锋犀利地指向社会弊端与人性的阴暗面。篇末的“异史氏曰”更是其道德评判的集中体现,犹如穿越时空的警世箴言。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启发大学生在认识社会时,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既要敢于揭露问题,更要致力于寻求解决之道。
此次纪念馆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聊斋志异》的古典德育智慧融入当代大学教育与实践。《考城隍》所蕴含的“德本”思想,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将品德操守置于首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崂山道士》的故事犹如悬于学术殿堂之上的警钟。它警示大学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必须恪守学术规范,抵制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弘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王六郎》彰显的“重然诺”精神,是现代社会合作共赢的基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社团活动乃至日常交往中,引导其信守承诺、履行责任,是培养可靠社会公民的关键环节。蒲松龄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鼓励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进步的大潮。
蒲松龄纪念馆的实践经历,使我们得以穿透《聊斋志异》的奇幻表象,洞悉其深刻而普世的德育内核。这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巨著,其本质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聊斋志异》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体系,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立德树人的璀璨光辉。
作者: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