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润田野,编织绿色田园梦中国青年网滨州7月17日电(通讯员:王姣)水乃生命之源,农业作为我国用水的主要消耗者,始终承受着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显得刻不容缓。为深入了解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曲阜师范大学心系农情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15日至16日来到了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进行实地考察,以段家庄村为切入点,开启了农业灌溉技术调查之旅。
初识田野,认识灌溉现状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濒临渤海,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较高,淡水资源十分匮乏。据悉,为解决这一难题,无棣县通过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了全县河道分级蓄水,科学调配饮水,提高了引蓄水能力,增加了农业用水量。实践队员走进段家庄村,随机来到一处田地调查,在这里许多农户正进行着农田灌溉,实践队员发现周边的田地的灌溉方式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的灌溉方式。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该地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普及工作仍收效甚微。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实践队员对正在进行灌溉工作的王大妈进行采访。据她介绍,“近些年来,虽然手动浇灌的老方法早已经不常用了,但是滴灌喷灌这种技术应用的还是少之又少,周围的邻居也都大多采用电动抽水泵从附近河道中取水,很费劲。”
在调查过程中,实践队员在了解当地灌溉方式现状的同时积极地以滴灌、喷灌等为例向周围的农户介绍先进的灌溉技术,既扩宽了农户们了解先进灌溉技术的渠道,也为日后先进灌溉技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农田中的电动抽水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姣 摄
实地调研,了解农户意愿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看法,实践队员在段家庄村分发并回收了关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调查问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户们对先进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普遍偏低。实践队员们结合农户收入及年龄基数等客观因素深入分析发现,尽管滴灌、喷灌技术能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但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门槛成为农户采纳的主要障碍。
此外,实践队员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口中得知,该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则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在实践队员走访过程中,村民段大爷向我们说道,“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一套浇地的老法子,不愿意再费心去学习不熟悉的新技术了。”实践队员耐心倾听段大爷的疑虑,并分析了当前农业灌溉技术普及面临的困境,同时鼓励他勇于尝试,以实际行动推动现状改善。实践队员们明白单单是鼓励难以扭转传统农户心中根深蒂固的灌溉用水思想,及时制定相关对策并执行才是难题解决的根本。

图为实践队员与农户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姣 摄
技术推广,播撒希望之种先进灌溉技术的全面推广是解决农业用水紧张局势的关键。关于农户们对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不高的原因,段家庄村村委的话有力印证了实践队员们的分析结果,“村里的农民们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担心,一是害怕技术难度太大自己能力有限学不会,二是担心投入成本太高回收期太长,挣不回本来。”针对这些具体的疑虑,实践队员就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优点以及应用实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以激发农户们对这一技术的应用热情。
交谈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结合段大爷的顾虑向当地村委会提出设置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农户友好激励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一系列建议,实践队员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像段大爷一样的老农户接纳先进灌溉技术,共同为水资源节约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对于实践队员的建议,段家庄村村委表示感谢和支持,“真希望越来越多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常回来科普先进的技术知识,让这村子年轻起来、有朝气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分发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姣 摄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灌溉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科技的力量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应用新技术才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通过向当地农户普及相关知识及提出合理建议,逐步引导其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不良习惯,为实现农业节水和增产的双赢局面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