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东南大学"白局流芳"社会实践团一行三人走进甘熙故居,对金陵风白局曲艺团开展深度调研。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观摩创新剧目、学习方言唱段,团队探索这项起源于明代的曲艺如何以现代姿态"破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青年视角。
(一)瓷碟敲响六百年市井记忆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郭老师听到了黄玲玲老师和许茹老师的精彩演出,这让她深深迷上了南京白局。郭老师提到,南京话的独特韵味与白局艺术相结合,展现出一种非常地道的地方特色,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南京风味。白局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它深深根植于南京的民间文化,是南京人精神世界的表达。对于郭老师而言,白局不仅仅是艺术的学习,更是情感的承载。他回忆起多年来在舞台上的演绎,表示每一次表演,都是对南京文化的致敬。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坚持。
(二)当白局遇上"Z世代"语 曲艺团的张老师向整个团队展示了一部别具一格的创新剧目,这部剧目名为《网上迷》。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白局唱腔,来讲述一个关于网瘾少年的深刻故事。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题材的结合,张老师希望能够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虽然传统唱段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的年轻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和韵味。”张老师在展示过程中坦率地说道。他深知,传统文化要想焕发新的活力,就必须找到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产生共鸣的方式。基于此理念,《织云记》等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的新编舞台剧诞生。这些作品保留白局核心特色,大胆创新,对表现形式和内容编排全面升级。例如,传统白局演员坐着演唱,新编舞台剧表演更灵活,演员可在舞台自由走动,使演出更具动态感与观赏性。这一转变丰富了白局表现力,让其摆脱单一表演模式。通过这种创新尝试,白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并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与现代社会的紧密联系。这种既传承又创新的努力,无疑为白局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三)非遗传承的"人才方程式"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中,基本上已经很难寻觅到专门从事白局表演的专业演员了。”宋老师这番话真的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仅仅凭借表演白局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演员们根本没有办法赚取足够维持生活的报酬,所以很多还在坚持表演白局的演员,他们完全是在凭借着自己对白局的热爱而进行表演,可以说是在“为爱发电”,不计回报地投入其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曲艺团正在积极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精心编排具有创新性的白局舞台剧,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在大力推广白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白局,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推动白局表演走向职业化改革的道路。“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条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团队成员沈子涵在自己的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
(四)曲艺团的青春力量 “乖乖隆地咚!”实践队员陈文翰在陈老师指导下,用南京话喊出白局经典开场,跑调的南京话引发阵阵欢笑。“要学习南京白局,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看多感受南京话。”陈老师耐心地指导着。陈文翰一边挠着头,一边努力地调整发音,反复练习着。其他队员也纷纷围过来,跟着一起学。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这小小的排练室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白局不是非遗博物馆里的老唱片,而是流动的城市DNA。”此次实践形成的《非遗白局创新"破圈"策略报告》已提交南京市文旅局。团队还将推出"白局进高校"计划,通过方言短剧大赛、非遗直播等方式,让更多青年成为"声音传承者"。在学习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虽然白局作为非遗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曲艺团里却不乏年轻的身影。这些年轻人或是因为热爱,或是出于对传承文化的责任感,纷纷投身其中。这些年轻人在传承白局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当中。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优势,尝试将白局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令这门六百多年的艺术重获新生。
东南大学白局流芳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受触动,我们意识到,青春力量是推动白局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精髓。同时,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发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为传统艺术的创新贡献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我们相信白局艺术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创新中找到文化认同,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