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23日,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回声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调研与访谈活动。团队成员不仅聚焦于医学教学需求与遗体器官捐献现状,还深入宁波五家三甲医院,与资深医生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探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发展路径。
医学教学与资源现状的双重挑战
在为期12天的调研中,团队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宁波市医学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的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5%的医学生认为大体解剖实操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但宁波市遗体捐献数量与医学教育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宁波大学医学部形态学系副教授王庚老师指出,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常因大体资源不足而难以实现合理的学生配置,同时课程设置亦亟待优化,适当增加总课时并提高实操比重将更有利于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遗体捐献的现状与挑战
在遗体捐献方面,团队发现传统观念限制和公众对捐献用途合规性的怀疑仍是主要障碍。问卷数据显示,医学生、医学教师及普通公众中不愿意捐献遗体的比例均超过70%,且超半数医学生和医学教师不愿向家人宣传遗体捐献。宁波市红十字会邱磊老师和汪敏老师强调,尽管我国的遗体捐献相关程序和法律规范已经较为完善,但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加剧了公众的疑虑。
新生代观念转变与宣传创新
面对挑战,团队也看到了希望。得益于校园宣传等工作的开展 ,宁波市年轻一代对捐献的接受度显著提高,涌现出以“成年礼登记”捐献志愿为标志的新风尚。邱磊老师指出,将严谨的捐献流程、法律法规讲解与感人的典型捐献故事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公众的兴趣,提升宣传效果。
三甲医院深度访谈:外科医生成长新变化
在7月12日至7月23日的深度访谈中,团队走访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五家三甲医院,与多位资深医生交流外科医生的成长经验。医生们强调了大体解剖训练在外科医生成长中的基石作用,并分享了腔镜和手术机器人等先进工具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外科周成伟主任指出,虚拟解剖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解剖”技术,有望为医学教育和临床问题的理解带来突破性变化。
医学生成长的多维建议
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医生们给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建议。他们强调医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学会与患者、同事有效沟通。同时,医学生应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知识视野,树立为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奉献的信念,积极参与临床实习,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多方协作与技术升级
针对大体资源缺乏的困境,团队提出双轨并进的方案:加强全社会层面的遗体捐献宣传动员,扩大捐献志愿者登记基数;同时引入虚拟解剖设备,将其与理论教学和实体解剖有机结合,增强形态学教学效果。此外,建立更高效的联动机制,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合力,也是推动捐献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
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回声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与访谈,不仅揭示了医学教学与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现状与挑战,也为医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提供参考和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