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桂林航空工业学院实践队探访阳朔莫氏扇艺坊 赋能非遗画扇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2025年7月2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非遗传承与‘漓’同行”实践队走进阳朔莫氏扇艺坊,与深耕扇艺38年的非遗传承人交流,探寻阳朔画扇非遗技艺传承密码,感受非遗慢文化与现实快节奏碰撞下的坚守。
  踏入莫氏扇艺坊,古雅氛围裹挟着檀木与纸墨的香气扑面而来。陈列架上,各式画扇有序排列,花鸟虫草似要破扇而出,山水意境如将观者卷入悠远长卷。漓江山水的灵秀、阳朔风光的绮丽,借细腻笔触在扇面铺展,或如春日烟雨淡雅,或像盛夏繁花绚烂,每一笔都藏着匠人积淀的巧思。
  在作坊里,实践队成员见到了专注扇艺38年的非遗传承人。传承人从选竹讲起,“得用漓江沿岸三年生毛竹,竹龄不对,扇骨要么韧性差,要么质地松,做出来的扇子不经用。”他拿起毛竹,向实践队演示挑选要点,竹节疏密、表皮色泽,都是判断标准。打磨环节,十余道工序层层递进,实践队成员跟着摩挲扇骨,感受从粗粝到顺滑的转变,指尖触感传递着传统工艺温度。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成员演示选竹要点 李国瑜 供图
  谈及扇艺传承,传承人目光坚定:“做这行,得打心底里喜欢,得抛开社会上的诱惑,耐住性子。现在社会节奏快,可扇艺是慢文化,得沉下心,守住初心,才能把技艺传下去。我干了38年,就是想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阳朔画扇的好。”他的话,让实践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执着与坚守。
  绘色时,传承人取出当地特调矿物颜料,“这颜料特殊调配过,画在扇面,风吹日晒也不容易褪色,能把阳朔山水长久留住。”他从握笔姿势教起,讲解墨色调配,演示中锋转侧锋勾兰叶、按提之间点雀眼。一笔一划,皆有章法,仿佛在绢面上演绎无声韵律。实践队成员尝试勾勒阳朔山水,虽笔触生涩,却真切触摸到非遗技艺肌理,明白每把画扇都饱含匠人心血。
  图为传承人在扇面演示绘色技巧 杨邵琄 供图
  实践队成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到扇艺制作环节。选竹时,仔细辨别竹材优劣;打磨扇骨,感受传统工艺的精细;绘色过程中,学习用细腻笔触呈现漓江山水、阳朔风光。他们还协助整理作坊,了解画扇从制作到销售的流程,为非遗传播出一份力。
  在了解到画扇的详细制作技法后,传承人热情邀请实践队员动手实操。大家拿起笔刷在扇面上勾勒草图,有的画花鸟,有的绘山水,虽手法生疏、反复修改,但热情丝毫不减。上色环节更是挑战重重,颜料浓淡、晕染效果都不易把握,不少同学的扇面出现失误。不过,在莫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技巧。不一会儿,一把把各具风格的画扇诞生,尽管有些作品还不够完美,但队员们成就感十足。队员刘洪成表示:“这次实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魅力,以后我会积极参与此类活动。”此次实践不仅让大学生学到专业技能,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图为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制作画扇 田灿 供图
  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莫氏扇艺坊的传承困境。机械制扇凭借高效、低成本挤占市场,手工画扇订单下滑,老匠人因收入难维系转行,人才断层严峻。但莫氏扇艺坊仍在坚守创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扇艺,开发文创系列,吸引年轻受众,只是这些努力,尚难扭转传承颓势。
  此次探访,让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实践队成员深知非遗传承不易。他们用镜头记录扇艺制作工序、传承故事,计划在社交平台推广,让更多人关注阳朔画扇。青春力量与非遗相遇,期待能为这门慢文化技艺,在快节奏社会中开辟传承新径,让阳朔画扇的文化魅力,被更多人看见、铭记。


  (通讯员 李国瑜 杨邵琄 田灿 刘洪成 刘欢民 叶景桢 唐宇康 周超尘 刘锦翰 黄禹榛 刘志平 杨壮)
来源: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非遗传承与‘漓’同行”实践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桂林航空工业学院实践队探访阳朔莫氏扇艺坊 赋能非遗画扇传承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青年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西山烈士陵园,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英雄的足迹
  • 社会实践 2025-08-01
  • 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用手工陪孩子编制夏日童话
  • 温情慰问“椿”风暖  青春守护“水”平安——宣恩县领导赴椿木营关怀山大支教团,防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