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尽全力,碳本溯‘源’”——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强力驱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内核与发展逻辑,成为当代青年肩负的时代课题。2025年7月6日至7日,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行业发展青年观察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带着对绿色能源前沿技术的探索热忱,奔赴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融合理论学习深度与实地考察广度的实践调研活动。从风电场运行的“智慧大脑”中控室,到百米高空风机的精密“心脏”,实践团成员以专业知识为钥,解锁风力发电的科技密码,沉浸式感受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脉动。
  7月6日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抵达六合风电场。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运维组长车星伟接待了实践团。他指出,风电发电是数学、物理与工程学协同作用的结果。
  调研首站为中控室。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25台风机的运行数据。车星伟组长利用电气一次系统图,详细讲解了风电场的能量转换与传输流程:风机叶片捕获风能,通过轮毂传递动能至机舱内的齿轮箱,经增速后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后电流通过集电线路汇聚,输送至箱式变压器升压至110千伏后接入电网,最终输送到用户端。
  离开充满科技感的中控室,实践团来到变压器区实地考察。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排列整齐的银灰色箱式变压器外壳上,“10kV/110kV”的标识清晰醒目,无声地阐述着电力传输的“升压哲学”。现场,工程师们正进行例行的红外测温检测。车星伟介绍,升压可显著提高输电效率60%以上,有效减少线路损耗。实践团队长刘彦博表示,此行实地印证了课本中的输电损耗原理。
  实践团成员注意到,远处转动的风机叶片与近处静态的变压器构成和谐画面,银灰色设备与绿色田野相互映衬,体现了新能源产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深入风机内部是本次调研的重点环节。7月7日上午,实践团乘车前往风电场核心区。车星伟介绍,该风电场25台风机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万吨,相当于种植440万棵树的环境效益。在做好安全防护后,实践团成员跟随运维员王方锐进入风机内部,近距离观察了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并了解了其功能与维护要点。面对学生关于运维工作强度的询问,王方锐表示,尽管夏季机舱温度可达60摄氏度,工作环境艰苦,但看到持续增长的发电量数据,深感工作价值所在。实践团成员由此体会到一线新能源工作者的付出。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在风力发电领域,我国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近年来均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陆上风电领域,自2006年起便开启了规模化发展进程,如今已稳居国内第三大电源。历经多轮市场需求驱动的“抢装潮”后,产业从设备制造到项目运维的全链条体系日趋完善,核心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发电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从全球市场来看,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陆上风电装机容量达44.7GW,在全球新增装机总量中占比高达64.2%,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我国在陆上风电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与核心竞争力。海上风电领域同样跑出了“加速度”。随着抗台风风机设计、海底电缆铺设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规模化开发带来的成本持续下降,海上风电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快速增长”的商业化发展期,装机规模连年攀升。与此同时,我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为产业长期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至此,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行业发展青年观察团赴华能六合风电有限公司的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在六合风电场的所学所悟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青年力量。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适切教育润童心,实践赋能助成长——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开展少先队实践营暑期
  • 传统技艺淬新火,企业活化铸典范
  • 寻妈祖信仰足迹,悟和合共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