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日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步岳寻真”实践队成员董亚博
8月14日星期四晴
立秋已过数日,暑热却仍恋恋不舍,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窗映着炽热的日光,将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照得分明。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同时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步岳寻真”实践队的成员,我承担了为区西直社区两个党支部的老党员们讲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党课的任务,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让初出茅庐的我满心忐忑。
在备课时,读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忽然忆起祖父——一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人,常念叨他们年轻时开会,甚至就在田间地头,十几个党员围着田埂上的草帽就能把工作谈完,散会后撸起袖子继续在田里挥汗。那时懵懂不解,此刻对着“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条文,倒品出些跨越时空的呼应,仿佛能看见文字背后那片被脚步磨亮的土地。
今天上午九点三十分,我开始了本次宣讲的第二堂党课。十几位老党员围坐在桌前,他们的党龄甚至比我的年龄都长。但这些老党员们此刻正拿着笔记本与笔,有的镜片后的目光专注如少年,有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点划,准备记录学习内容。我被这份认真打动,开始了本次宣讲。


我们从八项规定精神形成的背景讲起,共同回忆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如何让红军在百姓心中扎下根,延安时期“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延安作风”怎样焐热了陕北的黄土,西柏坡时期的“六条规矩”“两个务必”又如何为即将进京的队伍系紧了纪律的纽扣。这些流淌在岁月里的优良传统,像立秋后仍挂在枝头的石榴,饱满得能挤出红亮的汁水。
但在新形势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警醒全党:“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直面这些挑战与问题的基层利剑。
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讲办事窗口从“脸难看、事难办”到“一次办好”的转变,讲街道干部走访时不再带着厚厚的台账,而是揣着记满家长里短的笔记本,讲单位食堂里“光盘行动”成为常态,连盛饭的阿姨都会笑着提醒“够吃吗?不够再添”。这些细碎的变化,正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生动注脚,让“作风建设”四个字从文件里走出来,落在了菜市场的价签上,停在了社区的公告栏里。所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来都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这两堂特殊的党课,与其说是我在讲授,不如说是一场温暖的对话——让年轻的初心在岁月的沉淀里找到了更清晰的坐标。原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不是束之高阁的条文,而是流动在时光里的血脉,是立秋后依然蓬勃生长的希望,在老一辈的皱纹里,在年轻一代的脚步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