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致敬景区守护者,共筑大雁塔文化生态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致敬景区守护者,共筑大雁塔文化生态新篇章
  2025年7月,古都西安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烈的季节。在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盛唐拾光队”的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入大雁塔景区,开展了一场以“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团队以“青年视角、基层体验、文化传播、生态保护”为主线,不仅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生态智慧,更将镜头对准了常年默默守护这片文化圣地的工作人员,用心记录并传扬他们的奉献与坚守。
  守护,从清晨开始——走近景区维护人员的日常
   
  实践队员们第一站便走进了景区维护班组,与保洁、绿化、设施管理等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劳动、面对面交流。队员们发现,景区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整洁与庄严,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大雁塔尖,维护人员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手持扫帚、捡拾器,穿梭在广场、步道、绿化带之间,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高温酷暑中,他们的汗水浸透了工装,却始终面带微笑,动作利落。一位有着二十年工龄的保洁阿姨告诉队员:“大雁塔就像我们的家,干干净净,游客才能舒心,文化才有尊严。”
  同行,致敬每一份坚守——学生与工人并肩劳动
   
  实践团队主动加入环卫队伍,体验真正的一线工作。同学们跟随师傅们清理垃圾、擦拭公共设施、修剪绿植,短短几个小时的实践,已让不少同学感受到体力劳动的强度与不易。
   
  “平时只是来游玩,从没想过背后的付出有这么巨大。”一位队员在休息时感慨道。通过亲身参与,同学们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对景区维护人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些动人瞬间,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播,让更多人体会到“景区之美,源于守护”的深刻含义。
   
  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理解与共情的力量
   
  除了体力劳动,团队还专门设置访谈环节,聆听维护人员的心声。从他们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景区维护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不仅要应对日常保洁,还要兼顾节假日大客流、极端天气应急、文物保护专项任务等多重挑战。
   
  “夏天热、冬天冷,节假日基本无休,但看到游客开心、环境整洁,我们就觉得值。”一位绿化工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景区守护者的共同信念。同学们将这些真实故事整理成案例,融入后续的宣传活动,让“守护文化”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温度、有面孔的真实叙事。
  传播,让守护被看见——青春与奉献的双向奔赴
   
  实践尾声,团队特别策划了一场小型的“致敬劳动者”现场活动。同学们将自制的非遗文创扇子、环保袋等礼物赠送给景区工作人员,并邀请游客一起写下感谢卡,表达对维护人员的敬意。
   
  这一举动不仅温暖了一线劳动者的心,也让更多游客意识到:文明旅游、爱护环境,就是对守护者最好的回报。同学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多组图文与短视频,以“#看见大雁塔守护者#”为主题,引发广泛关注与共鸣。
  结语:文化传承的背后,是无数平凡的坚守
   
  此次实践中,“盛唐拾光队”不仅延续了对非遗生态脉络的探索,更将视角下沉、聚焦于人,突出表现了景区基层工作者勤劳、坚韧、乐观的职业精神。他们用双手守护历史,用汗水浇灌文化,是真正“活的文化生态”。
  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非遗技艺之中,也蕴藏在每一寸土地、每一处环境的呵护之间。唯有尊重劳动、理解守护、共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这份青春的体验与记录,是对劳动者最好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注脚。大雁塔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文化因他们的守护而历久弥新。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