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寻访红色故里 探秘千年茶香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八月末的宁乡,暑气未消,青翠的山峦间透着初秋的爽朗。2025年8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星火湘传-资环学院赴湖南实践团走过了一段融合红色记忆与茶香古韵的旅程。从何叔衡,谢觉哉故居到沩山茶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亲身了解宁乡厚实的文化底蕴,以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IMG_256

  图一 西农资环学院星火湘传-资环学院赴湖南实践团实地调研

  清风院落忆往昔,寻访红色故里

  清晨的阳光洒在沙田乡杓子冲的青山翠谷间,实践团首先抵达何叔衡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湖南农居,土砖青瓦,木门石阶,院前一方水塘清澈如镜。故居内陈列简单却意味深长——一盏煤油灯、一方砚台、几张手稿,无声诉说着这位中共创始人从晚清秀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蜕变历程。“何叔衡47岁参加中共一大,是代表中最年长者,却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讲解员动情地说道。实践团队员们慢慢倾听着何叔衡先生的生平,深刻地理解到“革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时代追求光明者的共同选择。”在故居中,队员们还看到了何叔衡先生生前照片、手迹、书籍。这些珍贵的展品仿佛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透过这些历史遗物,队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何叔衡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字迹遒劲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IMG_257

  图二 实践团队员听讲解员介绍

  正午时分,实践团来到沙田乡堆子山南坡的谢觉哉故居。不同于何叔衡故居的简朴,这里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清代院落,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彰显着曾经的书香门第气质。故居内的“谢觉哉生平事迹陈列”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特别是他在延安时期参与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手稿复印件,不由得让队员们驻足许久。“谢老常说‘法律要为老百姓服务’,这种理念在今天仍然适用。”当地文史研究员向队员们介绍。在故居的书房里,队员们看到谢觉哉生前用过的毛笔和砚台,仿佛能感受到这位“延安五老”之一伏案工作的场景。窗外的桂花树上缀满初绽的花苞,清香徐来,为这座百年老宅增添了几分生机。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对谢觉哉先生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实践团队员,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IMG_258

  图三 实践团队员们在谢觉哉故居参观学习

  茶香深处的文化密码

  日落时分,实践团抵达此行最后一站——沩山。海拔千米的沩山茶园在夕阳下泛着金绿色的光芒,采茶人背着竹篓在梯田间穿梭。密印寺的暮鼓声在山谷中回荡,千年古刹与万亩茶园相映成趣。“我们沩山毛尖自古就是贡茶,现在更是乡村振兴的‘金叶子’。”茶农老张捧起刚采摘的茶青向队员们展示。在茶叶加工车间,队员们详细了解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的融合创新。实践团成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们不仅被沩山茶园的美景所震撼,更被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打动。茶农老张的热情介绍,让大家对沩山毛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感受到了这片茶叶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在茶叶加工车间,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的完美结合。从采摘、晾晒、杀青到揉捻、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茶农们的心血和智慧。而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入,更是让茶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这片古老的茶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此同时,当地将茶文化与禅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出独特的茶禅体验项目,从而推动了当地茶业的经济发展。这次沩山之行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茶文化的魅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意义。

  实践收获——从历史走向未来

  返程途中,队员们交流着这一天的见闻与思考。“红色文化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巷子口镇提供了宝贵参考。”带队老师表示。实践团将根据今日所学,帮助巷子口镇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打造“红色+古色+绿色”的多彩乡村振兴之路。夜幕降临,实践团踏上归途。这一天,他们在红色故居里感受初心使命,在千年茶山上品味文化传承。今后,这些经历将化作助力巷子口镇发展的具体方案,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