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东南大学海峡小纵队响应“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号召,以“青春赓续中华文脉,青年解读‘何以中国’”为指引,围绕“厝纹寻踪——闽台祠堂纹样的两岸对话录”主题,在福建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及金门县五地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2025年7月15日,东南大学海峡小纵队在福州分别专访福州大学林志森教授与福建师范大学郭希彦教授,两位专家从建筑形制、工艺传承等角度,为团队前期实地调研提供理论支撑,让 “闽台同根” 的结论更具学术厚度。
为确保专访精准高效,队员前期做足准备:研读郭希彦教授《从闽台传统建筑装饰看两岸文化认同》《海峡两岸剪瓷雕艺术口述史》等成果,聚焦剪瓷雕起源、灰塑技艺传承等关键问题;精读林志森教授《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明代泉州海防卫所的军事聚落形态探究》等论文,梳理“闽台宗祠布局逻辑”、“建筑防御性与地域关联”等核心观点,并整理40余张福建各地厝纹高清照片,便于专家结合案例解读。
图 1 ——实践队队员在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留影
林志森教授的分享,从“族群与工匠”、“差异与适配”、“实证案例”三个维度展开。
他指出,台湾汉人社会的宗祠文化源头出自福建,明清时期漳州、泉州、莆田移民赴台时,不仅复刻祖居地宗祠的燕尾脊、花窗、红砖等符号,还会返回福建聘请工匠——泉州工匠参与台湾陈氏家庙建设的案例,就是技艺随移民传承的直接证据。
针对“闽台建筑差异”的问题,教授强调说“差异源于现实条件,非文化根源”。台湾部分宗祠因本地石材丰富,会在红砖建筑中加入花岗岩构件,但核心布局、装饰符号仍遵循福建传统。
他特别提及厦金蔡厝案例,厦门同安蔡厝宗祠与金门琼林蔡氏宗祠的对联指向同一祖源,这是两岸建筑随宗族传承的鲜活实证。
图2——实践队队员采访林志森教授
此次专访整理形成1.7万字文字实录,提炼出燕尾脊、剪瓷雕、花窗、滴水兽等闽台建筑同源符号,为团队后续金门调研明确了“关注共性符号”的方向。
图3——实践队队员与林志森教授合影
郭希彦教授则聚焦剪瓷雕与灰塑工艺,填补团队在工艺传承层面的认知空白。
他首先纠正队员认为“瓷片贸易传台”的误区。事实上,福建瓷片并非通过贸易赴台,而是工匠赴台建厝时,随工具、技艺一同带去的,台湾现存很多瓷片也是福建工匠赴台后现场烧制的。
教授还指出,闽台灰塑工艺材料配比高度一致,台湾剪瓷雕本质是灰塑工艺的衍生,比灰塑更耐潮、比交趾陶更简便,因而得以广泛传播。
谈及厝纹的文化意义,教授认为:“闽台建筑的剪瓷雕、灰塑脊饰,如‘三国戏出’‘双龙戏珠’,都是通过老百姓熟悉的题材传递‘忠义、吉祥’价值观,这是中华文化通识符号的共同传承”。
图4——实践队队员访谈郭希彦教授
60分钟的专访整理出1.2万字实录,教授提及的“工艺传承靠工匠带徒”、“材料本地化适配但符号不变”等观点,为队员分析福建与台湾工艺关联提供了关键参照。
图5——实践队队员与郭希彦教授合影
两位教授还亲切地为团队提出实践建议,如青年调研要到现场“跟人聊”,这样比单纯记录纹样更有说服力。以及可以通过文创让剪瓷雕、燕尾脊这些“闽台同源符号”走进生活。
海峡小纵队此次专访搭建起“实地观察→理论验证→认知深化”的闭环,不仅让队员对“闽台同源”的理解从“观察共性”升级为“学术认同”,更为后续文创设计、金门调研提供了专业指引,让实践成果兼具“青春温度”与“学术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