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和乡村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万诗佳
  本次暑期实践,我深度参与了安吉县景溪村“留筠·竹生”闲置空间改造项目。从政策研读、社会调研至实地勘测与方案设计,这一过程使我深切体会到乡村建设需立足于严谨调研与深刻的人文洞察。
  实践初期,我们系统梳理了从国家“以竹代塑”战略至地方“千万工程”的政策导向,为项目奠定理论依据。在政策对接过程中,我意识到宏观战略与微观落地之间的衔接尤为重要。我们不仅阅读文件,更尝试理解政策背后的精神——如何通过竹材推广实现环保目标,又如何借助“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整体提升。这一阶段让我明白,设计师应是政策的转译者和实践的推动者,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低头行路。
  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获取了村民对闲置空间改造的功能偏好、参与意愿及潜在顾虑等真实诉求。这一环节让我认识到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数字背后人的情感与需求的复杂性。例如,不少老人希望保留原有建筑的部分历史痕迹,而年轻人则更关注空间能否提供就业与社交机会。这些差异并非对立,反而为设计提供了立体的切入点,促使我们在多元诉求中寻找共识。
  实践初期,我们系统梳理了从国家“以竹代塑”战略至地方“千万工程”的政策导向,为项目奠定理论依据。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村民对闲置空间改造的功能偏好、参与意愿及潜在顾虑等真实诉求,使我认识到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数字背后人的情感与需求的复杂性。
  实地勘察阶段,我们深入测绘建筑结构、梳理空间流线、记录光影与植被,真正理解了场所的精神与记忆。触摸斑驳的墙体,观察周边业态,这些一手资料成为“竹楔补阙”设计策略的直接来源,让我意识到扎实的场地调研是设计落地的基础。
  最终,看到“留筠·竹生”从概念发展为融研学、手工、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方案,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意义远不止于形式创造,更在于以空间为媒介,串联文化、生态与社区,实现资源活化与价值再生。此次实践使我从理论走向土地,从课堂走向真实场域,坚定了以设计服务人民、扎根现实、呼应传统的专业信念。回望整个过程,我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耐心、共情与创造力的长期事业。它考验的不仅是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更是其对土地、文化与人心的理解深度。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确,未来无论走向何种岗位,都不能忘记设计的初衷——为人而设计,与地共生长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