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育桃李 教育援青践初心
——山东大学山海情深队访谈援青教师任崇静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跟随总书记指引寻找文化地标"的号召,山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山海情深队聚焦山东对口援青这一国家战略实践,将援青教师的感人事迹作为鲜活教材,通过青年视角的采访实践,让党的理论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时代光芒。
2025年8月23日,我们有幸访谈了正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支教的临沂卫生学校教师任崇静。当整理访谈录音时,"平均海拔3200米"这个数字让我们久久驻足。这个看似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任老师365个日夜在青藏高原上的坚守与奉献,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初心的真实写照。
"我们帮助学校建起了第一个康复辅具实训室。"任老师谈起专业建设时,语气中洋溢着由衷的自豪。在年平均气温零下0.45℃的高原环境下,她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搭建起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令人振奋的是,她们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银奖,这一亮眼成绩成为2025年教育援青工作的重点成果,展现了山东职业教育理念与高原地区实际需求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那些温暖的生活细节尤其打动人心。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高原小镇,一碗家乡的馄饨成了奢望。"当地同事知道后,特地开车带我们寻遍街巷,终于找到一家小店。"任老师动情地回忆道。这些平凡的故事,既折射出援青教师细腻的情感需求,更映照出当地同事质朴无华的深情厚谊。她笑着说起的在高原尝试生绿豆芽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谈及家庭时,任老师的语气变得柔和而克制:"小女儿骨折时,我只能通过电话了解情况。"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千里之外母亲的牵挂与无奈。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医生的妻子、援青教师,多重身份的责任与压力,在她身上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承受分离之苦的同时,还在专业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从单一的卫生专业教学拓展到综合职校的多专业适应,这种能力的提升正是教育援青"输血"更"造血"理念的最佳诠释。
任老师还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与藏族学生一起绘制唐卡时色彩的碰撞,开斋节时师生共享美食的笑语欢声,这些温馨场景让"民族团结"从宏大的命题变得具体可感。而她带去的淄博烧烤技艺,更成为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独特纽带,让高原师生在烟火气息中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
"回来后,还有青海学生来山东比赛时特意找我。"访谈结束时,任老师这句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美好的模样——无论相隔多远,用真心播下的种子终会在生命里开花结果。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任老师用365天的坚守诠释着:教育援青不是一场短暂的"支教秀",而是一场需要用心耕耘、用爱灌溉的长期事业。
通过此次访谈,我们触摸到了教育援青最真实的脉搏。这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与收获。高原赋予了任老师生命的淬炼,而她留下的不仅是专业建设的硕果,更是一颗颗教育的种子。这种"造血式"的帮扶,正是对口支援工作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任老师和无数援青教育工作者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援青的动人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