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双院联动践初心,械材赋能拓职路"实践团走进榆神煤电银河煤业公司,这场融合科技体验与思想洗礼的实践活动,让我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公司党建文化长廊,"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公司党委将党支部建在综采队、研发组,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攻克了特厚煤层保水开采技术难题,使银河煤矿的煤炭采出率提高18.2%,同时将萨拉乌苏组潜水水位年变幅控制在0.5米以内。这种"党建+技术攻关"的模式,让我看到党组织如何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在党员活动室,一本本泛黄的学习笔记、一面面荣誉锦旗,见证着基层党组织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
实践团张同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虚拟党建体验馆。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我们"穿越"到1938年的榆林煤矿,体验矿工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运的历史场景。当看到虚拟人物递来的入党申请书在掌心泛起微光,听到陕北民歌与现代矿井机械声交织的背景音乐时,我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能源行业的传承与升华。这种创新的党建教育形式,让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沉浸",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此次实践让我明白,机械工程不仅是冰冷的金属碰撞,更是有温度的社会工程。作为新时代的工科学生,我们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未来,我将努力学习智能矿山系统集成技术,探索如何通过机械设计优化井下通风、降尘等环境指标,让矿工在更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同时,我将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党建项目,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在服务人民中践行机械人的初心使命。
实践团陈同学
7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双院联动践初心,械材赋能拓职路"实践团深入榆神煤电银河煤业公司,这场跨越传统与未来的实践之旅,让我对机械工程专业的价值有了全新认知。
在井下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数字孪生系统前,工程师通过手势识别技术即可调取设备三维模型,实时查看液压支架立柱的应力分布、采煤机截齿的磨损程度。这种虚实融合的运维模式,当看到自主导航的巡检机器人灵活避开巷道障碍物,用机械臂精准采集煤层样本时,我深刻体会到机械工程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矿业的生产范式 。
在公司的创新成果展厅,"巨厚土层覆盖区特厚煤层保水开采技术"的专利证书格外亮眼。这项由中国矿业大学与银河煤业联合攻关的技术,通过优化开采工艺,在提高煤炭产量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潜水的精准保护。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意识到我们的设计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兼顾生态效益。未来的矿山机械应具备环境感知、自适应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开采与保护并重" 。
此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硬科技"与"软创新"的结合。作为新时代的工科学生,我们既要在实验室里攻克精密传动、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也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产业痛点。未来,我将聚焦矿山机械的绿色设计,探索如何通过轻量化材料、能量回收技术降低设备能耗;同时,我将学习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让每一台设备都成为数据节点,为矿山的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撑。我相信,当机械工程的"匠心"遇上科技创新的"智慧",定能让"黑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团王同学
7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双院联动践初心,械材赋能拓职路"实践团再次走进榆神煤电银河煤业公司,这场聚焦安全保障与绿色发展的实践活动,让我对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在井下安全体验馆,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警醒:未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前,该区域煤矿平均每百万吨产能事故死亡率为0.32,而银河煤业通过构建"监测-预警-处置"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将这一数字降至0.03。在智能安防展示区,我们看到由机械工程学院校友参与研发的"矿用红外生命探测仪",能在灾后15秒内定位被困人员位置,探测精度达0.5米。当了解到这款设备已在陕北12座煤矿投入使用,成功挽救17名矿工生命时,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最触动我的是"绿色矿山"展厅的实景沙盘。通过激光投影技术,我们直观看到煤矿从"黑色开采"到"绿色循环"的蜕变:井下污水经三级过滤系统处理后,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采煤产生的矸石被制成新型建材,年减少堆存占地120亩;
在与综采队青年工程师的交流中,他们反复强调:"现在的煤矿机械设计,首先要算好'安全账'和'环保账'。"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机械工程专业已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转向兼顾安全保障与生态保护的多元目标。
此次实践让我明白,传统产业的升级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未来,我将在课程学习中重点关注矿山机械的安全防护设计,在科创项目中探索煤矿固废资源化利用的装备研发,努力让每一张设计图纸都镌刻着"安全"与"绿色"的印记,让机械工程的力量既守护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守护脚下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