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1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毅马当先”实践队赴昆明开展“重走嘉庚之路,赓续和平薪火”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入滇缅公路起点,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主题宣讲、人物访谈、座谈交流、团课录制等形式,探寻烽火岁月中陈嘉庚先生的爱国足迹,传承与弘扬其与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
聆听烽火记忆,家国情怀“触”心弦 实践队员在昆明找寻陈嘉庚先生的足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滇缅公路沿线等,并前往昆明市西山区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南侨机工分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昆明市新闻里社区等地考察学习。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阅览史料,用笔端和镜头做好记录工作。
1939年,在陈嘉庚的组织号召与严格筛选下,3000余名机工相继回到祖国参加抗战。运输大批军用物资及药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自愿毁家纾难、万里赴滇、驰援祖国,置身枪林弹雨之中,多么的无私啊!”实践队员们为南侨机工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赤子功勋所触动,更深刻地体悟到了陈嘉庚先生与南侨机工们深沉的家国情怀。

对话机工后裔,赤子丹心“照”千古 为了更深入地触摸历史,实践队先后与南侨机工后人张田玉、陈丽兰、蒋玲华开展座谈交流。她们与实践队员亲切交谈,分享父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与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没有掩体,没有枪,南侨机工运送物资的车辆是赤裸裸地暴露在敌军的轰炸范围的。”南侨机工张智源女儿张田玉回忆父亲的抗战过往。他们的武器是“方向盘”,他们的战场是险象丛生的“死亡路”。在交谈过程中,她提及父亲始终教导子女要做对祖国有贡献之人,她自己也一直将传承父辈伟大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视为己任。
南侨机工韩仕元大儿媳蒋玲华为实践队取来了陈嘉庚亲赠的皮箱,以及韩仕元入党志愿书原件、南侨机工登记证等各种证件与珍贵影像资料,分享了公公韩仕元的入党故事、待人接物、优良家风以及南侨机工们的深厚情谊。1955年成为预备党员后,韩仕元31年坚持提交转正申请,相关累积材料近150页,用半生时间践行“跟党走”的誓言。

图为实践队员与张田玉女士、陈丽兰女士开展座谈 程鹭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闻里社区与蒋玲华女士座谈交流 杨锦伶供图
宣讲嘉庚精神,历史故事“活”起来
为更好传播与弘扬嘉庚精神,深入学习南侨机工事迹及其爱国主义精神,实践队走进昆明市侨光小学开展“嘉庚精神”主题宣讲,进行文化交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侨光小学校史馆和南侨机工英雄墙,进一步深化对南侨机工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在学校多功能厅,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侨光小学宣传片《承华之魂,扬侨之光》和课本剧朗诵《老爷爷的大卡车》,直观地感受到了侨光小学与陈嘉庚、南侨机工的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办学成效,展现了侨光学子昂扬上进的精神面貌。
随后,实践队以“陈嘉庚的教育兴国之路”为主题开展微课堂宣讲,创新融合了情景演绎、趣味问答等形式,声情并茂地向师生们讲述了陈嘉庚倾资助学、纾难救国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带领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其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实践队员在侨光小学开展主题宣讲 昆明市侨联供图
此外,实践队在昆明当地录制微团课,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莘莘学子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圣地的精神洗礼,从中汲取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的精神力量。
本次“毅马当先”实践队昆明之行,旨在弘扬和践行嘉庚精神,深入学习南侨机工爱国抗战历史,促进厦门与昆明两地“侨”文化交流,在新时代讲好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机工的爱国故事,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