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赣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最后一缕夕阳落在孩子们的画作上时,为期六天的“‘暑’你精彩”公益暑托活动画上了句号。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望着30张从羞涩到绽放笑容的脸庞,突然读懂了“社会实践”四个字的分量——它不仅是大学生走出校园的历练,更是一场用真诚交换成长的双向奔赴。 活动初期,我们联合海英草志愿者中心做了大量准备。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家庭,我们发现赣榆区的双职工家长普遍面临暑期“看护难”,留守儿童更需要陪伴与引导。于是,我们设计了课业辅导、兴趣拓展、文明实践三大课程模块,希望用专业与耐心填补孩子们的暑期空白。 开课第一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三年级的小雨躲在门后不肯进来,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数学作业;五年级的明明总爱捣乱,却在科学实验课上眼睛发亮。我们按照“分层教学”的思路,把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数学薄弱的小雨被安排进基础组,志愿者每天用卡片游戏帮她理解加减乘除;精力旺盛的明明则成了“实验小助手”,负责给大家分发材料。渐渐地,小雨会主动举手提问,明明的作业本上多了老师的表扬印章。 最动人的是那些细微的变化。黏土课上,孩子们用双手捏出“我的家”,留守儿童小杰把志愿者也画进了作品;社区美化活动中,平时调皮的孩子蹲在地上认真捡拾垃圾;家风故事会上,有人说“要像志愿者哥哥姐姐一样帮助别人”。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孩子们的信任与成长,反而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与热爱。 当然,实践中也有措手不及的时候。科学实验课因材料预算不足,原定的“水的浮力”实验只能分组进行,有孩子没轮到而红了眼眶。我们立刻在三方反馈群里说明情况,第二天就收到家长捐赠的实验套装——这件事让我懂得,社会实践不是单打独斗,社区的支持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活动结束时,赣榆区文明办的表扬信和赣榆日报的报道让我们备受鼓舞,但更珍贵的是家长们的留言:“孩子现在每天盼着去暑托班”“谢谢你们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这些话语印证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回望这段经历,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设计课程、协调团队,更深刻理解了“公益”二字的含义——它是用青春的微光点亮更多角落,是在服务他人时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场暑托时光,终将成为我们与孩子们共同珍藏的记忆,而这份实践带来的成长,会永远刻在青春的坐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