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如何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7月初,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路同行”青年科创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市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开展“算力筑梦——绿色赋能”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访超算“国之重器”、触摸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国科技的崛起力量,将“科技报国”的信念转化为青春奋斗的坐标。
算力之巅见强国:解码超算里的科技密码
7月7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盛夏的阳光,志愿队的同学们带着对“国之重器”的向往,开启了算力探索之旅。在“算力时代”主题展馆序厅,动态数据可视化屏上的数据流勾勒出算力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的演进轨迹。讲解员介绍道,“算力是数字时代的基石,而超级计算机则是算力的‘顶峰’。”

图为讲解员讲解超算技术。 张浩摄
在算力发展史展区,算盘、ENIAC初代电子计算机实物模型与“嵩山”超级计算机1:1核心部件模型,构成跨越千年的计算工具进化图谱。当讲解员提到“中国超算用几十年走完西方半个世纪的路”时,同学们深受触动。计算机专业的李同学结合课堂所学,向中心技术人员请教:“‘嵩山’的并行计算架构如何优化任务调度效率?”技术专家耐心解答,并邀请团队参与简单的算力优化模拟实验,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象化。

图为超算中心技术专家向师生讲解算力基础设施,同时开展座谈交流。张浩摄
在应用展区,“嵩山”超算的民生“成绩单”前更是热闹。当看到“模拟药物分子结构加速抗癌新药研发”的案例时,嵌入式软件专业的王同学结合课程设计疑惑:“药物分子模拟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超算的并行计算框架是如何解决数据分片时的通信延迟问题?”中心负责人在随后的讲座中,特意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我们自主研发的自适应并行处理体系,就像给数据‘修了专用高速路’,你们可以对比下课堂上学的MPI并行编程模型,下周我们可以线上开个专题交流会,详细聊聊代码优化细节。”
这样的互动贯穿全程:同学们在计算节点阵列模型前,结合并行计算课程提出“算力分配优先级算法”的改进思路;在荣誉墙前,围绕“嵩山”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与科研人员探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如何衔接”。带队老师感慨:“当学生敢向专家提专业问题,当专家愿意停下脚步认真解答,‘国之重器’的科技温度才真正传到了年轻人心里。”
绿色动能显担当:解锁新能源里的智慧密码 7月8日,志愿队走进郑州市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品牌文化空间的时间轴吸引众人目光:从蒸汽机轰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燃油车主导的百年历程,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跟跑”到“领跑”的崛起之路,人类交通工具的能源演进史在此立体铺展。“原来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是这样突破国外垄断的。”看着展区里的专利证书和技术实物,嵌入式专业的王同学忍不住记录,“这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图为师生共同感受新能源汽车模型。 张浩摄
匠心智造空间里,透明化生产线模型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精密制造流程。带队老师从计算机视觉角度分析:“机器人焊接的高精度依赖实时图像处理算法。”这一观点引发热烈讨论,馆方技术负责人表示:“未来愿与高校合作,优化智能制造中的算法效率。”

图为志愿者测试智能驾驶模拟系统,并就算法优化进行现场交流。张浩摄
科技探索空间的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兴奋不已。智能驾驶模拟舱内,车辆自动规避障碍物、精准识别交通信号,“这其中的路径规划算法,和专业课学的‘AI算法’原理相通!”大家一边体验,一边热议车载系统交互设计、数据传输实时性优化等问题。这种“专业知识照进现实”的瞬间,让抽象的代码有了服务绿色出行的具体形态。

图为师生合影留念。 张浩摄
实践育人结硕果:青春动能汇入强国征程 两天的实践,从超算中心的“算力澎湃”到新能源馆的“绿色脉动”,服务队完成了科技与家国情怀的双重洗礼。“以前觉得超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在守护黄河安澜;以前只看到新能源汽车跑得远,现在才懂它背后是中国科技的突围。”队长雷同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此次活动作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将前沿科技场馆变成“行走的课堂”,让计算机专业学子在触摸科技硬核的同时,深刻理解“科技为民、科技报国”的内涵。未来,计算机学院将持续搭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师生把智慧和力量融入算力建设、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领域,让青春在服务强国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