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乡村振兴促进团 传承千年技艺,创新彩陶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为深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3日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01对话博物馆专家,解码文化基因
  实践团第一站走进甘肃省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与王勇主任深入交流。王主任指出,马家窑文化的纹饰如水波纹、蛙纹等,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其考古发现更是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他强调:“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王勇主任为实践团讲解马家窑文化。范凯妮摄)
  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创建工程的重要一环。从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考古科学院和甘肃省文化博物馆、甘肃省文物研究所已经联合起来对马家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考古队挖掘出一个三重直角拐弯围壕,专家认为这有可能与马家窑聚落后期城墙的出现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挖掘遗址的过程中,还出土了其他众多珍贵材料。所以马家窑聚落(寺洼遗址)在网络上被评选为“2024年全国十大遗址新发现之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就文化长远发展而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可以使文化历久弥新。谈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王主任鼓励大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助力文化传承。AR、VR技术可以复原先民生活场景,而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马家窑文化。

  (图:实践团成员聆听王勇主任讲解。范凯妮摄)

  (图:实践团就马家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访谈王勇主任。范凯妮摄)
  02探访非遗传承人,聆听匠心坚守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河口村,拜访了马家窑彩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闫师傅。闫师傅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彩陶制作的原材料——当地红土和矿物颜料,并展示了繁复的制作工序。谈及技艺传承,闫师傅坦言,由于学习过程艰苦且社会认知有限,愿意投身彩陶制作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目前技艺主要依靠家族维系。

  (图:闫师傅制作的部分彩陶。范凯妮摄)
  对于实践团提出的通过电商和文创产品推广彩陶文化的建议,闫师傅表示认同但有所顾虑:“网店竞争激烈,我们缺乏精力和经验。”但他对团队提出的建模技术辅助制作素陶、降低成本的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支持开设文创体验店,让年轻人亲身参与彩陶制作。“如果能开发冰箱贴、手串等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我非常支持。”闫师傅的开放态度为团队后续工作注入了信心。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闫师傅。范凯妮摄)
  03走进甘肃临洮,共谋文旅融合
  尽管马家窑文化已有一定名气,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马家窑彩陶的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升。实践团成员期待通过调研活动,结合实际状况,推广特色发展模式,让更多人了解马家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马家窑文化代表了远古时期人类艺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此次临洮之行,“陶纹华彩”实践团成员不仅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队长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与创意设计,为马家窑文化注入新活力,让千年彩陶走进现代生活。”
  未来,团队将联合高校资源,协助闫师傅搭建电商平台,设计文创产品,并推动研学基地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正如闫师傅所言:“文化需要时间打磨,但有了年轻人的参与,彩陶技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 乡村振兴促进团 传承千年技艺,创新彩陶文化
  • 深耕汉中沃土:青年学子探寻中华文化传承密码
  • 数字游民助推广西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平台开发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和美乡约·冀青有为”实践团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暑托时光里的成长与守望
  • 青年学子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
  • 青年学子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近日,西安理工大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
  • 实践总结 2025-07-23
  • 科技赋能双赛道,“e路同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