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桥数兴队的实地调研之旅圆满落下帷幕。这段充实的历程中,团队成员的足迹广泛遍布于三江各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对话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的时代脉搏,于程阳八寨鼓楼触摸侗族建筑的千年年轮,至“月也三江”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餐厅聆听历史的旋律。每一次驻足,都是对非遗数字基因的立体解码;每一程奔赴,皆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寻找注脚。
团队成员在为期五天的调研过程中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整合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不同看法以求产出成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三江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展困境的同时找到“数字游民”与“非遗”的交汇点以打破三江非遗形式多样而普通展陈手段呈现效果有限的桎梏,利用现代技术重构非遗表现形式,从而实现文明潜力与经济潜力、非遗传承创新与文明变现增值的高效互动,让人们感受文化智慧、体悟文化魅力、享受文化成就。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团队将以三江非遗数字活化、场景转化模型为典型案例,紧紧依托本次实地调研成果,进一步完善项目“文化基因库+数字游民共创”的理论框架,在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将无形的内容“有形化”、活态的内容“可体验”,不断增强三江非遗的吸引力、感染力,为数字游民主体助推三江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平台开发、广西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数智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