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在麻阳县锦和镇楠村村,一堂别开生面的“蘑菇课”让宁静的乡村小院热闹非凡。怀院学子化身“蘑菇安全特工”,开展了一场生动实用的科普宣讲活动——“野生毒蘑菇识别与预防。
打破“蘑菇谣言”:鲜艳≠安全!
实践团成员根据精心制作的科普课件,为村民与小朋友们系统讲解了身边常见食用菌与致命毒蘑菇的辨识要点。课堂聚焦“毒蘑菇识别误区”,用视频和直观的图片对比层层深入,打破了大家心中“颜色鲜艳才有毒”、“生虫蘑菇可食用”等常见认知陷阱。当揭示“毒蘑菇可致呕吐、剧痛、腹泻,甚至引发晕眩与致命幻觉”时,小朋友们神情专注,深刻认识到误食的严重后果。
抢答风暴:“蘑菇安全知识大闯关”! “大家猜猜,这朵白白净净、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蘑菇,到底有没有毒呢?”实践团的小老师指着课件上的蘑菇,抛出问题。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小手“唰”地一下,“我!我知道!”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瞬间变成了热闹的“抢答竞技场”。每一次回答,都伴随着掌声和小奖品的鼓励,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毒蘑菇危险性的认识,更将“不采摘、不食用”的安全意识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
指尖魔法:捏出“看得见”的危险!
在讲解结束后,实践团引入了趣味的粘土手工环节,让小朋友动手制作自己所认识到的野生毒蘑菇。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刚刚学到的毒蘑菇特征,如鲜艳的斑点、奇异的菌环、特别的菌盖形状等,用超轻粘土一一塑造出来。不一会儿,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毒蘑菇家族”就在课桌上“长”了出来。“看!我的‘墨汁鬼伞’!”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笑声充满整个院落。这堂“看得见、摸得着、玩得欢”的安全课,让“远离野生毒蘑菇”的警告,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了孩子们亲手创造的、充满童趣又印象深刻的“警示牌”。
怀化学院“药香青苗”实践团这次深入楠村村的行动,巧妙地将严谨的科学知识与生动的互动体验融为一体。从“破谣”到“抢答”,再到“指尖创作”,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这些亲手捏制的“危险符号”,就是播撒在孩子们心田最有效的安全种子。它们将在未来生根发芽,时刻提醒着:远离诱惑,守护舌尖安全,为乡村编织起一张更坚实、更生动的食品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