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助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青春精神。广东医科大学“海椰”志愿服务队的16名学生,即将踏上前往海南省琼州市阳江镇的征程,开展一场以义教义诊、卫生调研及红色文化传承为主旋律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能顺利进行,团队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专业储备、物资筹备等多个维度精心布局,扎实推进每一项前期工作,以青春之名,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力量。
科学规划,明确分工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海椰”志愿服务队分阶段召开全员筹备会议。队员们围绕活动目标,重点讨论了义教课程设计、义诊流程安排、登革热调研方法、红色研学路线规划等具体内容。为实现提升基层卫生意识与医疗能力的目标,会议围绕低年级学生科普课程互动形式创新、调研样本如何确保代表性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最终达成共识。基于专业和能力,团队进行了分工:医学专业队员主要负责义诊与登革热调研工作;擅长教学与策划的队员,则聚焦义教课程与红色研学活动的设计。明确的分工为后续活动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图为队员讨论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海椰志愿服务队宣传部供图。
多方联动,争取支持 筹备期间,团队积极与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相关部门及机构联系。通过主动沟通,团队向当地红色教育基地、阳江镇中心小学详细说明了活动计划(义教、义诊、登革热调研、红色研学),并成功获得了场地使用许可和支持承诺。与阳江镇中心小学的沟通中,双方确定了义教所需的教室、操场及学生宿舍,校方也协助动员学生参与。相关部门提供了部分村民健康档案信息,帮助团队初步筛选出义诊和调研的重点关注对象(如老年群体、慢性病患者家庭),这将有助于提升后续走访和服务的针对性。红色教育基地同意为团队研学活动提供讲解支持。
强化技能,精心备课
由于乡村信息流通渠道有限,当地居民和学生普遍存在健康知识匮乏、红色文化认知不足等问题。为填补知识缺口,队员们深入研究乡村教育现状,大量查阅专业文献、结合海南地域特色,精心设计义教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经过反复打磨,既确保知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又融入趣味问答、小组竞赛等互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乡村学子。在卫生知识科普课程中,队员结合海南居民喜食海鲜、热带水果的饮食习惯,讲解营养搭配原则与热带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在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上,深度挖掘琼崖纵队等本地红色资源,通过生动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唤醒尘封的红色记忆,激励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让革命精神在青春传承中生生不息。针对琼海地区传染病实情,夏季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团队系统学习了登革热防控知识,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为实地调研做好准备。预期通过调研和访谈普及登革热防控知识,提高村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降低本地的发病率。根据义诊需求,医学专业的队员在校内老师指导下,进行了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等基础体格检查技能培训。队员们通过理论学习和相互实操练习,确保掌握规范操作,展现医学人才的专业性,提高村民的信任度,缩小城乡健康信息鸿沟。

图为往届成员为学生科普营养膳食。海椰志愿服务队宣传部供图。
细致筹备,落实物资 根据义教、义诊、登革热调研及红色研学四大活动需求,团队将物资分为医疗、教学、生活三类,并成立小组负责。医疗组筹措了视力表、血糖仪、血压计、口罩、消毒液、常用药品等。教学组准备了中国地图、绘画本、彩笔、跳绳、小奖品等教具和激励物品。生活组负责牙膏、毛巾、驱蚊水、饮用水等日常用品。对于部分不易携带的物资(如大量瓶装水),团队积极联系当地超市,争取到了本地采购的支持,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及时到位。
目前,广东医科大学“海椰”志愿服务队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团队成员整装待发,即将启程前往琼海市阳江镇。扎实的前期准备,为即将开始的实践之旅提供了有力保障。相信他们将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与青春实践融合优势,持续深化 “三下乡” 活动成果,精心构建 “学用结合、医教协同、红卫并举” 的长效服务体系。(通讯员 邝赐颖 刘秦伯)

图为海椰志愿服务队大合照。海椰志愿服务队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