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躬耕沃土探“碳”路,智慧农业谱新篇——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耕新野,研碳迹”乡村农田调研团赴南京市六合区赵坝村和合肥市肥东县青龙厂村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浪潮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助力农业减排固碳路径探索,2025年7月5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耕新野,研碳迹”乡村农田调研团(依托校级社团土壤健康协会组建),在团队指导老师程琨教授的指导下,冒39℃酷暑奔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开展首日“农田碳足迹调查”实践活动。团队成员14名本科生以青春之我深入乡村一线,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发展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
实践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紧密结合碳足迹研究目标:​
 
 
   
一、 参观赵坝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把握乡村发展脉搏(了解现状,明晰目标):​
团队首先参观了赵坝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村委会袁主任详细介绍了该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程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效益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此环节帮助团队深刻理解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痛点,精准锚定了本次调研在“丰产增效”同时探索“低碳排放”路径的现实意义。
 
   
 ​二、 深度访谈合作社,数据赋能碳模型(精准采集,构建基础):​
团队随即对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主任展开系统访谈。利用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和专项碳排放调研表,团队聚焦收集了核心种植数据(如主导作物类型、肥料种类及精准施用量、农药使用情况、农机作业频率与能耗、秸秆处理方式等)。这些一手数据是后续建立本地化、高精度农田碳足迹核算模型的核心支撑。通过访谈,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数据背后的农事决策逻辑和生产实际,提升了科学调研能力。
 
 
   

三、考察智能装备,感知科技力量(洞悉前沿,激发创新):​
深入合作社,团队现场考察了无人机精量喷洒系统、土壤墒情及养分实时监测传感器等智能农业装备的实际应用场景。了解无人机如何精准控制药肥减量增效,传感器如何助力灌溉施肥优化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与排放。这使团队成员认识到“智慧农业”不仅是生产力跃升的引擎,更是实现精准减排、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激发了利用专业服务科技兴农的热情。
 
 
   

 ​四、 开展农田实测,夯实科学基础(严谨实证,确保可靠):​
为获得直接环境参数,团队顶着烈日分组深入田间,科学采集水稻土样本及水源样本。现场测量关键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电导率(盐分)、酸碱度、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周边水质。共收集有效数据组16套。这些详实的本底数据,不仅服务于碳足迹模型的输入参数,也为识别潜在环境影响因素、提供农田管理优化建议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证依据。动手实践极大锻炼了同学们野外采样和科学分析的技能。
 
 
   
 
   

 通过首日高效务实的工作,团队成功搭建起赵坝村农田生产基础数据库框架(涵盖多维度问卷信息与系统土样水质数据),为精准测算区域特色农业碳足迹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极端高温考验,全体成员展现了新时代农科青年坚韧不拔、严谨求实的科研素养,调研计划安全顺利执行。
当然,在调研中也了解到了很多在农业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1. 高校与研究所推出的科研成果落地效果,既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增益与成本负担之间的矛盾,比如现在农民大多不愿意花高价钱购买有机肥,原因在于有机肥对于土壤及作物的益处,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而其价格对于作物产值增益效果在短期并不显著。
  2. 近年来的高温少雨,使土壤及作物尝处于干旱环境,使产量减少,从而导致农民的收益并不稳定。
    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我们提出启示,包括我们对现有的技术成熟性的思考,以及对当下农民急需技术的展望。
转战皖地,聚焦特色林产:碧根果产业的“碳”索之旅
7月6日,团队带着首日调研的经验与思考,马不停蹄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厂村,围绕当地特色碧根果产业的种植现状、碳足迹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深度调研。
五、 访谈特色产业,解析发展脉络(聚焦特色,厘清瓶颈):​
实践首站,团队抵达青龙厂村村委会,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访谈。团队成员重点采访了负责当地碧根果园种植管理的主任,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碧根果树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发展模式以及核心技术要点。基于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团队系统收集了包括碧根果年产量、有机肥与化肥施用种类及具体用量、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种植经济效益评估等关键一手数据,并着重记录分析了当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与挑战。
 
 
   
 
   
  
 
 
 
 
六、 考察示范基地,实测林地本底(实证固碳,评估潜力):​
随后,团队前往国家林业局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淮河流域薄壳山核桃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基地内连绵五千余亩的规模化、标准化碧根果林海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便携式野外速测仪器,对林地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如土壤紧实度、含水量等)进行了现场测量与数据采集,为后续科学分析碧根果园固碳效应、碳汇潜力及其环境影响奠定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七、 追寻红色足迹,厚植三农情怀(思想淬炼,升华使命):​
行程最后,团队参访了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通过回顾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对合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轨迹的了解,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我国“三农”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此行在思想层面对本次以现代农业和生态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实践进行了意义升华,极大地提升了团队成员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与展望:​
此次跨越苏皖两地的实践不仅是知识应用的练兵场,更是立德树人的大课堂。团队成功获取了赵坝村稻麦生产和青龙厂村碧根果产业的经济运行、技术应用及环境本底数据,特别是对两地投入品结构(肥、药、机械)、产出效益、固碳潜力及现存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与对比基础。实地土壤监测数据的获取,为精准测算不同农业系统(大田作物与经济林)的碳足迹、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如碳汇)表现提供了关键实证依据。
通过两日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因地制宜:在粮食主产区(如赵坝村)需着力于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以优化资源投入、减少排放;在特色经济林区(如青龙厂村),则需充分发挥其长期固碳潜力,并探索融合区域特色(碧根果绿色农业)、红色历史教育资源、蓝色生态文旅潜力(如农业观光)的“三色”融合发展模式,破解农业经济回报周期长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
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整理分析采集的两地庞杂数据,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清洗、处理与对比分析,验证并优化农田碳足迹核算模型。重点将围绕赵坝村水稻田与青龙厂村碧根果园的碳足迹建模、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特别是“三色”融合模式)等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同步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报告与研究成果。
青年学子们以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刻体悟三农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责任之重。通过调研数据的积累与对比分析,团队将为区域农业减排固碳贡献“南农智慧”,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绿色基因。这趟田野求索之旅,已然在青年心中种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种子,作为南农学子,他们将继续发扬“诚朴勤仁”的精神,以专业所学矢志服务国家战略,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作者:侯星辰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耕新野,研碳迹”乡村农田调研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躬耕沃土探“碳”路,智慧农业谱新篇——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耕新野,研碳迹”
  • 搀扶间的岁月温情,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三下乡书写助老暖
  • 镜头捕温情 服务暖乡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绘就三下
  • 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万江“启梦童行”|三下乡:官桥滘社区开启童真之旅
  • 万灵探秘第四弹——老少共绘红色卷,青春逐梦柳院行
  • 阵地定格治理貌 田埂倾听振兴声 ——重城管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双向成长课”
  • 探迹寻踪,文献赋能——武昌工学院团委三下乡团队赴宜昌市图书馆、档案馆调研“十年禁渔”史
  • “医” 路同行,情暖乡村  —重城管院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