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支教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非遗宣讲课上,支教队员邹智斌化身“文化摆渡人”,将茂名年例、木偶戏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以沉浸式教学呈现给孩子们。在他精心制作的动态PPT里,借助图片、视频与故事,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纷纷凑近讲台,手指点着“状元郎”“土地公”的图案好奇发问,课堂上频频响起“原来年例要抬神轿祈福呀”“木偶的眼睛会眨呢”的惊叹与好奇声,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埋进童心。
图为支教队员邹智斌为孩子们解答非遗知识,生动的讲述让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凌依婷摄。
在自我与希望课程中,支教队员郑珊珊以自画像为媒介,引导孩子们探索自我认知。课堂上,她耐心指导孩子们观察自身特点,用画笔描绘出独一无二的自己。"我画了我的书包,还有我的马尾。"小女孩举着画作,眼中满是自豪。另一名男孩则在画中突出了自己的虎牙:"同学们都说我笑起来最好看。"郑珊珊与孩子们一同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用温暖的话语肯定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一幅幅自画像不仅展现出孩子们眼中的自己,更承载着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认同,让课堂充满温情与成长的力量。

图为孩子们高举作品和支教队员郑珊珊的合影,稚嫩的笔触下藏着对未来的憧憬。陈坤炯摄。
户外素拓课程,支教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开展抱团、丢手绢等多项趣味游戏。“木头人”游戏里,孩子们摆出超人、大树等造型憋笑定格;“老鹰抓小鸡”时,“老鹰”突袭,“母鸡”护崽,惊呼声一片;“反口令”考验反应,指令与动作“唱反调”;“撞气球”环节,孩子们两两对决,保护与进攻间,气球爆炸声和欢笑声交织。

图为孩子们在户外素拓活动中开心地参与游戏,洋溢着童真与欢乐。余慧娟摄。
广东科技学院赴电白“文育童心”支教突击队的实践行动,不仅为那霍镇马路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养分与成长欢乐,更在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进程中镌刻下坚实印记。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支教队伍,以课堂为桥梁、以实践为纽带,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浸润童心的教育力量,在乡村校园里搭建起连接外部世界的知识窗口。他们以青春热血践行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用教案里的巧思、操场上的奔跑、黑板前的讲解,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充满活力的教育动能,让乡村孩童的成长之路多了一束来自青年力量的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