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三下乡:以杏林乡音,传文艺星火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三下乡:以杏林乡音,传文艺星火
 
七月流火,怀揣热忱,我随安徽中医药大学“杏林乡音”文艺实践团奔赴亳州,在古井镇药王村、中心小学、后老家新村的慰问演出,以及皖北烈士陵园的瞻仰中,让文艺扎根乡土,也让心灵饱尝滋养。
一、药王村:乡野间的杏林和声
药王村的下午,暑气未消,在药王村的舞台上,我们的演出拉开帷幕。电声乐队《海阔天空》响起,吉他弦音撞破暮色,乡亲们从菜园、灶台边围拢,一位挎着篓筐的大爷,默默站在角落,粗糙的手随着节奏轻晃——他不懂摇滚,却懂逐梦的力量。民乐团《战马奔腾》的激昂,和着田间虫鸣,晒得黝黑的大叔们挺直腰杆,那是庄稼人的豪迈,也藏着对土地的深情。这场演出,是“杏林乡音”与乡土的共振,艺术挣脱舞台的边界,在泥土里扎根,我们和乡亲们,借旋律完成一场关于坚守与热爱的对话,让文艺的种子,落在乡野也能发芽 。
二、中心小学:童真里的梦之和弦
古井镇中心小学的操场,成了童真与文艺相遇的舞台。戏曲团《探窗》水袖轻扬,缠住孩子们亮晶晶的眼;唱起《晴天》,扎马尾的小姑娘跟着哼,童声混进电吉他节奏,成了最动人的和音。教孩子们敲起简易“乐器”,共演《克罗地亚狂想曲》,看他们眼睛里的火苗,才懂“杏林乡音”不止是演出,是把艺术的光,照进童真的角落。合唱《这世界那么多人》时,也有小朋友偷偷抹了抹眼角的泪,让我们明白,文艺能成为孩子想念父母时的慰藉,成为他们梦里发芽的种子 。
三、后老家新村:礼堂里的温情新章
走进后老家新村移风易俗大礼堂,原木色座椅、简约舞台,透着新农村的清朗气息。《春风十里》旋律响起,村里的阿姨们放下手中活计,跟着节奏轻轻摆动,笑声混着旋律,在礼堂穹顶打转;戏曲《女驸马》唱段一出,前排的老人突然坐直身子,拍腿叫好时,眼角笑纹里晃着岁月的光。
演出间隙和村民唠嗑,听他们说“以前办红白事讲排场,现在礼堂搞活动,省钱又热闹” 。当合唱《平凡之路》的“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漫过礼堂,这平凡又闪光的日子,成了最好的注脚。“杏林乡音”在这里,是艺术与移风易俗的共鸣,见证着乡村在传统与新风中生长,让文艺成为记录时代、传递温情的纽带 。
四、皖北烈士陵园:缅怀中的精神强音
踏入皖北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肃穆的氛围让每一步都格外沉重。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镌刻的碑文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我们整齐列队,向着纪念碑庄严地三鞠躬,那一刻,敬仰与哀思化作力量,激荡在每个人心间。
随后,队伍中党员同志整齐列队,带领所有同学,在鲜红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站在队伍中,听着这字字千钧的承诺,内心同样被深深震撼。看着党员们坚定的眼神、高举的右拳,我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听讲解员讲先烈为亳州解放抛头颅的故事,阳光透过松枝,洒在墓碑上,那些年轻生命,成了永恒坐标。陈列的旧物里,生锈钢枪、发黄书信,字里行间的热血,让“杏林乡音”的文艺热忱,有了厚重底色——我们歌唱演奏,不止传递欢乐,更要传承先烈勇气,让文艺成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号角 。
亳州之行,“杏林乡音”把文艺种进乡土、童真、历史。归来后,明白文艺该扎根生活、点亮希望、传承精神。以青春之我,借“杏林乡音”,续文艺星火,燃家国情怀,让每段旋律、每个音符,都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城市与乡野的桥,让文艺的光,照亮更多远方 。
此次三下乡之旅,让我获得了多维度的成长。在文艺实践中,我学会将舞台艺术与乡土生活深度融合,明白了文艺创作要扎根现实土壤;与村民、孩童的互动,培养了我倾听与共情的能力,懂得用真诚搭建沟通的桥梁;参观皖北烈士陵园,让我对信仰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暂未入党,但党员同志们的誓言与先烈精神激励我树立更远大的理想。从青涩的文艺表演者,成长为心怀乡土、肩负传承使命的青年,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史少轩    来源:史少轩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兴乡·语润童心——怀化学院“药香青苗”实践服务团 助力乡村振兴“软实力”建设
  •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人文与健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常州市人力资源和就业
  • 听案例、学防诈!怀化学院实践团助力楠村村提升“免疫力”
  • 万灵探秘第五弹——三下乡“变形记”:大学生白天当“清洁工”,晚上做“主播”
  • 怀化学院“药香青苗”实践团走进楠村村:食品安全课助力儿童健康教育
  • 外国语学院2025年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九) ——童声郎朗诵经典,稚语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