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走近襄渝铁路交汇点:从烽火岁月到高铁时代的脊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通讯员秦韩)7月7日下午3点,炽热的阳光炙烤着鄂西北的山峦。在武当山北麓的二龙山脚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马保青的带领下,肃立在纵横交错的钢轨旁。眼前,承载历史记忆的襄渝铁路及其复线,与风驰电掣的武西高铁在此交汇。三条钢铁脉络并行延伸,仿佛一部凝固的史诗,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与使命,默默讲述着从烽火岁月到盛世通途的不凡历程。
          踏上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襄渝铁路那历经风雨洗礼、锈迹斑驳的轨道桥墩。支柱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巨幅标语虽已褪色,字迹模糊不清,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如时代的烙印般清晰可辨,诉说着上世纪70年代铁道兵们修建襄渝铁路时的激情与艰辛。襄渝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质条件极差,修建难度极大。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铁道兵们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钢钎、大锤等简陋工具,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实践团成员们指尖轻触粗粝的水泥表面,冰凉的触感下是半个世纪前铁道兵战天斗地的滚烫热血。就在百米开外的山岗上,二龙山烈士陵园静默伫立,安葬着1948年为宣传土改而牺牲的八位年轻战士。排长马军民带领的这支小分队在六里坪镇遭土匪伏击的悲壮往事,与眼前这条青春和生命筑就的钢铁动脉,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深沉的精神坐标。

▲图为实践团队员和指导老师正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王恒依摄)

        “大家看,这三条轨道就如同三个时代的年轮!”团队指导老师马保青指着蜿蜒的轨道,声音穿过高铁呼啸而过的风声,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襄渝铁路是父辈们在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的“生命线”,复线见证了改革开放后运力的快速提升,而脚下这条高铁,正是这个时代书写的中国速度。新旧轨道形成的强烈视觉对比,让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铁路建设者精神的代代相传,从“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到“领跑世界、精益求精”的坚定自信,一代代铁路建设者挺起的钢铁脊梁始终未变。

▲图为实践团队员及指导老师正在观察和交流轨道交汇(王恒依摄)

         烈阳之下,实践团展开鲜红的旗帜,在交织的轨道旁,没有复杂的仪式,只有铿锵的誓言在山间回荡:“铭记筑路艰辛,传承奋斗之志!”年轻的声音与历史的回音在这一刻交汇。当一列银白色的复兴号如闪电般掠过身旁的现代化高架桥,而斑驳的老襄渝线上,正缓缓驶过一列绿皮货车,这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瞬间定格。飞驰的高铁从未忘记它出发的站台,新时代的征途永远矗立在先辈们奠定的基石之上。

▲图为襄渝铁路上正驶过一列货车(郭星娴摄)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地走访意义非凡。看着襄渝铁路上那斑驳的字迹,仿佛看到了铁道兵们在崇山峻岭中战天斗地的身影;走进二龙山烈士陵园,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回望三条并行的钢轨在群山间伸向远方,团队成员们深知:这纵横的钢铁网络,不仅是地理意义的连接,更是精神血脉的贯通。从为民族解放洒下热血的烈士,到为经济命脉搏动而奉献青春的铁道兵,再到今日驾驭“国之重器”的工程师,一代代奋斗者的脊梁,正是托举这个民族穿越风雨、奔向复兴最稳固的钢轨。





 
作者:秦韩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湖南工程学院学子化身“乡村绘画师” 为会同县渡头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走近襄渝铁路交汇点:从烽火岁月到高铁时代的脊梁传承
  • 本草青春赋能乡村 红色薪火照亮征程 ——药学系“明月本草行”实践队赴明月村开展“三下乡”
  • 解码茶乡振兴的生态密码与红色动能
  • 解码茶乡振兴的生态密码与红色动能
  • 为深入探究“森林四库”理念在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7月3日至5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在刘宝、陈海航两位老师
  • 三下乡 2025-07-12
  • 南昌大学学子赴佛坪开展“健康科普+非遗传承”实践课
  • 青春三下乡|铁心桥畔证水工智慧,国家水网砺青春担当 ——河海学子赴铁心桥试验基地开展社
  • “材启新智”点燃少年梦
  • “材启新智”点燃少年梦
  • 为点燃青少年科学热情、厚植材料强国信念,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启新智·筑梦强国”博士团走进西乡县骆家坝中学,以“相信材
  • 三下乡 2025-07-12
  • 追寻先烈足迹,砺科技报国志
  • 追寻先烈足迹,砺科技报国志
  • 为赓续红色血脉,砥砺科研报国初心,长安大学材料学院“红芯先锋”博士团,专程前往蓝田县许权中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此次活动将革命传
  • 三下乡 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