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在木纹与烽烟间触摸历史的脉动 ——丹心映翠·旌心旌德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赴宣城市旌德县发展成就观察团第二站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旌德的晨光,温柔地铺洒在这片浸染着红色与古韵的土地上。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探寻的渴望,踏上了穿越时光的旅程。他们的足迹,叩响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也印刻在峥嵘的革命史册中,于徽风皖韵与赤色烽火交织的画卷里,拾取历史的珠贝,感受精神的伟力。
墨香千年:木活字里的时光密码
       
首站版书镇,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静静伫立,仿佛凝固的岁月。步入其间,一股沉静的墨香牵引着队员们,回溯印刷文明的星河。从隋唐雕版的厚重起笔,经北宋毕昇灵光乍现的活字跳跃,终至旌德县令王祯的匠心独运——木活字在此诞生。他不仅在此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更以非凡的魄力,为《旌德县志》镌刻三万枚活字,印行百部,让“版书”之名与这古老的智慧永久相连。
指尖的温度,是最好的历史课堂。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引下,队员们屏息凝神,沉浸于木活字印刷的八道精妙工序:从制模写字的专注,到刻字排版的严谨;从刷印时的力道拿捏,到回字装订的耐心细致。每一次墨辊滚过,凹凸的木字便在白纸上留下清晰的印记,那不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千年智慧在指尖的鲜活律动。这份省级非遗的技艺,虽不及现代键盘的迅捷,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却无可替代。队员们与守护者探讨着非遗的新生之路——批量印制婚书等创意,让这门古老手艺在时代的脉搏中,重新焕发温暖的光泽。更令人动容的是,版书镇亦是红色热土,胡明同志曾在此坚持九年游击斗争,红色的星火与非遗的墨香,在此地奇妙地交融辉映。

烽火印记:斑驳旧物中的热血青春
        王家村内,胡明纪念馆与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肃穆而立。馆内陈列的旧物:斑驳的锈迹、褪色的影像、泛黄的纸页,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每一道裂痕,每一抹褪色,都仿佛昨日烽火的余温,让队员们清晰地看见,先烈们如何在困厄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龙川村的土地,更是深深镌刻着革命的史诗。梅大栋、谭梓生——这些名字,在讲解员深情的叙述中变得鲜活。他们受恽代英、萧楚女等革命导师思想的洗礼,在宣城四师点燃信仰的火种,毅然投身时代的洪流。1924年,梅大栋远赴安源路矿投身革命熔炉,次年即成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最令人屏息的是1925年的惊险一幕:安源路矿遭破坏后,刘少奇同志将一尊珍贵的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300克,大小宛如今天的手机)郑重托付给梅大栋。他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仰火种,穿越险阻,冒死带回龙川老家,并在此创办了皖南最早的党支部——山东农民补习学校。这份视死如归的担当,令队员们肃然起敬。而“草鞋县长”谭梓生的故事,则诠释了另一种崇高:作为中共首位红色县长,他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第一个红色政权,用最质朴的方式扎根群众,服务人民,其赤子之心穿越时空,依然滚烫。
        历史的画卷在队员们眼前次第展开:比南昌起义更早两个多月的农民暴动,在此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攻占安徽省内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县城;1940年起,胡明等人以黄高峰的险峻山洞为屏障,坚持武装斗争,并在皖南事变后毅然打响反击的第一枪……这每一段惊心动魄的篇章,都如重锤敲击心灵,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当下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那是无数英魂以热血浇筑的基石。

故宅遗韵:时光深处的回响与守望
       在梅大栋、梅大梁兄弟那座历经两百余年风雨的故居前,队员们放轻了脚步。屋内,一份由毛泽东主席1953年亲笔签发的烈士证书,在静默中闪耀着永恒的荣光。书架上,梅大栋当年的教学用书整齐排列——七年级的数学、地理、化学课本上,毛笔小楷工整秀丽,力透纸背。凝视着这些泛黄的册页,仿佛能看到先辈在油灯下伏案苦读的身影。
       时光侵蚀着木石,而守护在延续。讲解员介绍,梅大栋、梅大梁故居曾在2000年前后与2023年两度修缮,以抵御白蚁蛀蚀与岁月风霜的侵袭。团队成员驻足良久,感慨道:“国家对一砖一瓦的珍视,便是对历史最深的敬意,对英灵最诚的告慰。”

薪火相传:老者箴言里的过去与未来
       此行最珍贵的相遇,是与梅氏后人梅春平老人的促膝长谈。老人家中三代从教,红色血脉早已融入生命。他忆起祖父口中的艰难岁月:“树皮果腹,常是奢望。”言及当下,老人眼中泛起欣慰的光:“如今啊,吃饱穿暖,日子红火,是天壤之别了。”谈及环境变迁,一丝惋惜掠过眉梢:“从前山清水秀,河塘里鱼儿成群,随手可得……”然而,他话语的重心,始终落在精神传承:“孩子们,历史是根啊!多了解过去,才能看清未来。这红色精神,得靠你们一代代传下去!”老人恳切的话语,如金石坠地,在队员们心中激起深沉回响,更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此日步履匆匆,却已深深烙印。革命先辈以生命书写的担当,传统匠人以时光打磨的厚重,连同老者殷切的嘱托,共同汇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注入每一位队员的心田。他们将携着这木纹间的智慧、烽烟中的勇气与血脉里的温度,他们必会将所见所闻所感化为行动的力量,让红色精神薪火不熄,让文化瑰宝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绽放青春最璀璨的光芒。
作者:李思源    来源:巢湖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赴彭水绍庆街道开展“青春护航健康”社会实践
  • 巢湖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普点亮童心
  • 语通四海传千里,青春推普助振兴|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普传千里”实践团吹响“
  • 巢湖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趣味科普播希望,精准关爱助远航
  • 那簇点亮星空的青春星火
  • 那簇点亮星空的青春星火
  • 西昌学院理学院 9 名学子赴泸沽湖周边村落,开展 3 天航空航天科普实践。他们将卫星模型、星空知识融入木楞房课堂、苹果园测算及摩梭族
  • 三下乡 2025-07-13
  • 河海大学实践团走进如皋社区科普节水知识守护"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