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寻迹平江红土,湖理信息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色基因
2025年7月,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筑梦,初心引航”实践团深入平江县革命老区,通过档案研究、旧址探访、基层调研等形式,在红色热土上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探寻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路径。
历史现场:触摸革命精神温度 在平江起义纪念馆,泛黄的《平江起义作战图》和锈迹斑驳的大刀实物,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1928年革命先辈“横刀立马”的英勇。当看到起义战士单薄的棉衣和粗糙的草鞋,队长曹雅慧在实践笔记中写道:“这些实物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冲击力。”

平江烈士陵园内,“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指导老师王艳芬在纪念碑前轻声说道。在毛简青烈士故居,展柜中一封求学时期的手写信件——“愿化作火种,燃尽旧世界黑暗”,引发队员们对青年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
基层实践:解码红色传承创新 县档案馆调研成为实践关键一环。工作人员向团队展示近2000件开国将军珍贵档案,包含粟裕等52位平江籍将军的手稿、勋章及作战草图。“部分手稿字迹已模糊难辨”,馆长坦言数字化修复面临技术挑战。这激发了信息学子运用专业知识的使命感,团队当场承诺将研究档案数字化保护方案。

成员们在平江档案馆前合影留念
在井勘社区,“移动党课”令队员动容。工作人员站在毛简青故居的桂花树下讲述:“当年烈士就是在这里传递革命密信。”社区创新开展“红色基地党课”,组织党员在革命遗址现场教学,使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
县教育局的“红绿蓝”三维德育体系让团队耳目一新。工作人员介绍,该体系通过红色故事会、韶山行研学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育。尤其令队员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初中生在彭德怀铜像广场讲述革命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孩子们对历史的敬畏感,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
青年担当: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在与文旅局的座谈中,团队了解到平江县通过修缮天岳书院等革命旧址,打造“红色旅游+农产品”融合模式,2024年带动乡村增收显著。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队员与文保人员深入探讨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提出利用三维扫描保存文物数据的构想。
周令钊美术馆的调研带来艺术与历史的碰撞。开国大典美术设计原稿等展品,让队员们感受到“画笔尖上的红色记忆”。有游客在留言簿写道:“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更深刻理解了平江的红色脉络。”
离别前夕,平江县委史志研究室向团队赠送《平江红色故事》等书籍。指导老师表示:“这些史料将成为学院红色数据库的重要素材。”队员们返程后立即启动调研报告撰写,计划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江红色资源数字档案库。
初心永续:红土孕育青春誓言 “这次实践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团队在总结会上达成共识。在观看平江起义纪录片后,队员郭迪迪在日记中写下:“作为信息学子,我们应用代码守护历史,用技术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正如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临别赠言:“红色土地需要青春智慧,革命薪火将在代代相传中永恒。”这支年轻的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