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8点,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铁脉薪传”实践团队一行四人怀着崇敬的心,走进了年近八十岁的老铁道兵李知发先生,这位在部队服役长达16年、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的老兵,用他饱含深情的讲述,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用忠诚、牺牲与奉献绘就的壮丽画卷。

▲图为实践团队员与身着军装的李知发在合影
1968年,当邻邦战火燃起,李知发爷爷毅然投身军旅,成为援越抗美前线的一名铁道兵。入伍之初,他便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到连队就郑重写下了“两书”——遗书和请战书。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贯穿其军旅生涯的坚定信念。当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他再次提笔,写下了同样沉甸甸的“两书”。“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随时准备为祖国献出一切,个人的生命早已放在身后。”老人平静的话语里,蕴含着超越生死的赤胆忠诚。
硝烟散去,和平时期的铁道兵依然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谈起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十年岁月,李知发爷爷的眼神格外深邃,襄渝铁路的建设是让他最为深刻的记忆。这条“三线建设”的战略大动脉,工期紧迫,任务艰巨,环境异常艰苦。在一次紧张的施工中,他的手指不幸被夹断,骨头裹在了手套里。然而,他只是默默走到卫生所简单缝了几针,未作片刻休息,便忍着剧痛返回了工作岗位继续奋战。当远方的家人寄来牵挂,他的回信却只有力透纸背的七个字:“一切安好,勿念”。这寥寥数语,无声地诉说着铁道兵如山般厚重的担当与坚韧。

▲图为“铁脉薪传”实践团正在采访李知发
采访临近尾声,老人郑重地取出了珍藏的军装。他仔细地穿上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一枚枚承载着荣誉的勋章、一张张记录着荣光的出席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句誓言在李知发的生命轨迹中得到了最悲壮而真实的诠释。他细致地佩戴、展示,仿佛重新披挂起那份永不磨灭的荣光。军装上身,当沉甸甸的勋章碰撞轻响,历史的回响在屋内激荡,一个民族在艰难岁月里挺起的钢铁脊梁浮现在眼前。

▲图为李知发先生的勋章和出席证
此次寻访,不仅是一次珍贵口述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铁道兵精神内核的触碰。让团队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老铁道兵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铁道兵精神铭记于心,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秦韩 || 图源 铁脉薪传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