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验揭秘DNA,垃圾分类传理念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让DNA的神秘密码走出课本、走进童心,让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融入日常,既是打破知识壁垒的生动尝试,亦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温暖行动。这不仅关乎儿童们对生命科学的直观认知与探索欲望的唤醒,更关乎环保意识的基层浸润、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夯实与活力激发。
近日,巢湖学院“我是小小实验郎”志愿服务队再次来到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集科学探索与环保实践于一体的精彩活动。此次活动以“香蕉DNA提取实验”和“垃圾分类科普”为主题,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生命科学的奇妙,在互动学习中树立环保意识。
动手探秘生命密码,科学实验引好奇
在香蕉DNA提取实验环节,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新鲜香蕉、洗洁精、食盐、酒精、烧杯、玻璃棒等实验材料。活动伊始,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了DNA的基本概念:“DNA就像生命的密码,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细胞里,决定了我们的长相、身高这些特征。”简单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对接下来的实验充满期待。
实验正式开始,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分组操作。第一步是将香蕉切成小块并捣碎,看着香蕉变成糊状,孩子们兴奋地搓着手。随后加入含有洗洁精和食盐的溶液,志愿者解释道:“洗洁精能破坏细胞的细胞膜,食盐可以帮助DNA凝聚。”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眼神专注又认真。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是加入酒精,当淡黄色的DNA絮状物从溶液中慢慢浮现时,现场响起一片惊叹声。
“我看到DNA了!它像棉花一样!”孩子们激动地给志愿者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实验,孩子们直观地接触到了抽象的生命科学知识,激发了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望。
趣味讲解明标准,实践操作强意识
结束了神奇的DNA提取实验,活动进入垃圾分类科普环节。志愿者们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垃圾分类小游戏,向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分类标准以及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
“结合日常观察,大家在生活和户外活动中留意到哪些环境问题?” 志愿者俯身与围坐的孩子们交流。提问后,一名女孩举手发言:“有人将塑料袋丢在草地上,被风吹到树枝上。” 旁边的男孩接着说:“河边水面漂浮着饮料瓶,影响水生环境。” 随后,孩子们陆续分享:“楼道内随意丢弃废纸影响公共卫生”“部分车辆排放黑烟影响空气质量”“花坛内有采摘花卉后遗留的垃圾”…… 孩子们的发言反映出对周边环境的关注。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分类方法,志愿者们准备了各种垃圾卡片和标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桶模型。
孩子们轮流将代表废纸、塑料瓶、废电池、菜叶等的卡片正确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中。对于分类错误的情况,志愿者会耐心讲解原因,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
活动中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环节,答对问题的孩子能获得小红花,台上台下的互动像一场热闹的接力赛,志愿者的鼓励声、孩子们的抢答声、小红花纸张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当最后一朵小红花被领走时,孩子们手上贴着的小红花像一片小小的花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又快乐的笑容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更明白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他们围住志愿者老师,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次社区活动,三下乡团队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将科学知识与环保理念传递给孩子们。这场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简单的科普体验。香蕉溶液中提取出的DNA絮状物,是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种子,让他们对生命的奥秘产生向往,未来或许会因此踏上探索科学的道路;垃圾分类实践中树立的环保意识,是植根于童心的绿色理念,将伴随他们成长,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实际行动。
团队用青春力量搭建起知识与实践的桥梁,让科学的光芒照亮童心,让环保的种子茁壮成长,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与意义。
作者:王煦然 来源:巢湖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智耕舟岛,数访桑梓
- 为精准把脉乡村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智汇农业,数联乡村”调研团成员利用返乡契机,在舟山市开展了专项问卷
- 三下乡 2025-07-14
- 寻根赵公明,青年筑振兴
- 2025年7月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周至县赵代村,与赵公明财神文化传承人田根群开展文化交流。田老师讲解了
- 三下乡 2025-07-14